基於教育生態理論的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的研究
教育管理
作者:鄧春生等
摘要:本文運用耐度定律、花盆效應、生態位理論等教育生態理論對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目的、評價主體、評價機製等進行了分析,研究確立了構建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的原則及應注意的事項。采用文獻研究法、德爾菲法等研究方法,構建了基於教育生態理論的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
關鍵詞:教育生態理論;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14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環節,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體係對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意義重大。目前,國內外高校教師教學評價製度就其評價目的和評價結果可分為獎懲性教師教學評價製度和發展性教師教學評價製度。獎懲性教師教學評價製度主要用於管理的目的,有其值得肯定的激勵作用,但是由於存在評價觀念的偏差等諸多問題,並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性教師教學評價製度以促進教師發展為目標,但由於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缺少適當的激勵機製,與獎懲無關,會淡化教師自身的職業角色,從而偏離高校教育目標[1]。上述兩種評價製度均存在諸多弊端,不能充分發揮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教育生態理論為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工作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1 教育生態學解析
1976年,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克雷明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一書正式提出“教育生態學”概念,克雷明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有機的、複雜的、統一的生態係統,這個係統呈現一致與矛盾、平衡與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從影響教育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的相互關係中,綜合性地研究教育發展的規律,以不斷提高教育的效益[2]。根據教育生態理論,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是一種生態現象,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的、學術的、人格的發展為目的的生態過程。教師與其由自然、社會、規範和生理心理四種環境相互交叉滲透形成的複雜生態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的生態係統[3]。教育生態理論中的耐度定律、花盆效應、生態位原理等對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工作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1.1 耐度定律解析
1911年,謝爾福德提出了耐度定律,認為:“一個生物能夠出現並且能生存下來,必須依賴於一種複雜條件的全盤存在,如果要使一種生物消滅或絕種,任何一項因子加以改變,或將其含量予以增減,使其量達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可出現上述結果”[4]。在教育生態係統中,影響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各種因子對教師也存在耐受性的問題。當一個或多個因子超過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環境的耐受範圍時,會導致教育生態係統的失衡,使教師對環境產生適應性障礙,影響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如果高校一味隻顧追求學校發展的目標、速度和規模,而忽視教師專業發展的成長規律和實際身心需要,就會導致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的失衡和整體功能的失調。
1.2 花盆效應解析
花盆效應是指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需要人為創造適合其生存的環境,在花盆的內的個體或群體若離開此生態環境,就難以維持其生存與發展。與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最為密切的教育生態環境是由教師、學生、規章製度等諸多因子構成的是“小係統”,該係統的活動和事件比任何其他生態係統對人的行為影響更大,也更受人的行為的影響[5]。因此,尊重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的“原生”生態,構建基於學校的、多元開放的評價體係,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綜合考察,尊重教師個體發展的差異和獨特性價值,以適應社會和學校發展對教師的多樣化需求和教師的自身發展需要,這對於破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花盆效應”是十分重要的[3]。因此,要讓學生、同行、管理幹部、教師自身等作為評價主體共同參與評價活動,幫助教師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最終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教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