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生態位原理解析
英國動物學家埃爾頓(C.Ehon)在《動物生態學》(1927)中提出了“生態位”的概念,他認為,在生物社群中,每一個物種在生物社群中處於特定的地位,即生態位[6]。高校教師的生態位主要是指教師在學校所處的位置和所發揮的作用。傳統的教師評價因過於強調管理功能,導致教師的生態位重疊,即導致教師之間激烈的競爭,最終對教師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教學風格、經驗、特長,在質量、數量的特征和發展階段上各不相同,即他們都有適合自己生存的生態位。這些生態位差異應該成為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並據此建立有助於實現教師生態位分化的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
2 基於教育生態理論的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的構建
2.1 評價指標體係設計的原則
構建基於教育生態理論的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係,除遵循目標一致性原則、方向性原則、係統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等構建評價指標體係的一般性原則外[7],還應遵循以下原則[8]:(1)生態性原則:設計評價指標時,不僅要考慮影響教師課堂教學的靜態因素,還要充分考慮到教師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的特點,將影響課堂教學的的生態環境因子作為評價的內容;(2)普遍性原則:即普遍適應性,評價指標體係不僅對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有價值判斷功能,而且具有預測功能,能夠預示教師課堂教學的未來變化。
2.2 選擇評價指標時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思想上,評價指標體係過於全麵必定給統計工作帶來諸多困難,並且稀釋了課堂教學各因素之間的有機聯係,也不利於從總體上把握評價對象的認識規律,因此抓幾個主要方麵反而可以起到全麵的評價效果;其次,在評價指標體係的效用方麵,為使評價指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評價指標的設計要求具有通用性,即適合評價講授各類學科和各種課程類型的教師;最後,在評價指標體係項目的要求上,因教育現象本身具有模糊性的一麵,同時又要滿足評價指標可操作性的要求,因此在設計評價指標時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即采用模糊性指標和精確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
2.3 評價指標體係的設立
根據教育生態理論和設計評價指標體係的基本原則,采用文獻研究法、德爾菲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專家谘詢,並結合其他研究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建立高校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