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er-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用PGDP表示,用來反映經濟發展水平。
(4)人均教育支出(Per-Capita Educational Fund),用PEF表示,用來反映人口教育水平,它可以通過影響居民的風險意識來影響保險需求。
(5)居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用DI表示,等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人口,用來反應保險消費者的貨幣收入水平。貨幣收入通過對保險消費者的購買力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對保險產品的需求。
(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用CPI表示,用於對人身保險密度、財產保險密度、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行調整。
進行人身保險需求研究時,選取人身保險密度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財產保險需求研究時,選取財產保險密度作為被解釋變量。人身保險需求和財產保險需求研究的解釋變量均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上變量的數據來源於1985-2011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中國人口年鑒》和《中國教育年鑒》。為了剔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實證分析所用的人身保險密度(LID)、財產保險密度(PID)、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人均教育支出(PEF)和居民可支配收入(DI)的數據都是經過曆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平減至1985年後的數值。
2.2 研究方法
關於保險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學者采用的方法包括時間序列分析和麵板數據模型分析。在以往的文獻中關於保險需求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大部分都是基於均值回歸的方法,但是均值回歸方法隻是刻畫被解釋變量的平均水平受到的其他因素影響程度的大小,當研究被解釋變量在不同水平下受到的其他因素的不同影響程度時,應用該方法將受到限製。而Koenker 和Bassett(1978)提出的分位數回歸能夠克服均值回歸的局限,它通過全麵的描述研究對象的不同分位數來代表處於不同水平的研究對象,從而得出不同分位數下的參數估計量,即其他影響因素對不同水平下的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
假設條件分布的總體分位數是的線性函數,表示為,其中,被稱為“分位數回歸數”,其估計量可以通過以下表達式得以實現:
代表被解釋變量,代表解釋變量,代表要估計的分位數值,可以選擇0 到1之間的任意值,代表待估計的參數,參數隨著分位數的變化而變化。分位數回歸使用殘差絕對值的加權平均作為最小化的目標函數,不易受到極端值的影響,較為穩健。
3 實證分析
3.1 保險需求與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長期均衡關係分析
為了消除異方差,增加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首先對所有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記為 LLID、LPID、LPGDP、LPEF、LDI。為了得到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係,首先用ADF (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單位根檢驗方法檢驗序列的平穩性,根據時序圖確定截距項和時間趨勢項是否存在,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確定滯後階數,最後根據ADF統計量判斷是否平穩。
變量LLID、LPID、LPGDP、LPEF、LDI都是一階單整的,即它們本身都是非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將人身保險密度和財產保險密度序列分別與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序列之間進行協整關係檢驗。
協整關係檢驗中,各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均接近1,回歸係數及方程均通過顯著水平為1%的假設檢驗,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顯著性水平都很好。殘差序列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的平穩性檢驗,以上結果表明無論是人身險保費需求的時間序列LLID還是財產險保費需求的時間序列LPID均和三個影響因素的時間序列LPGDP、LPEF、LDI存在著協整關係。其中各個回歸方程中的斜率衡量的是各影響因素對保險需求的影響程度,即保險需求彈性,各個斜率估計值即為需求彈性係數。
3.2 基於分位數回歸研究諸因素對不同保險需求水平下的影響程度
一般線性回歸分析的是被解釋變量的平均水平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的程度大小,為了能夠衡量比較處於不同水平下的被解釋變量受到各因素影響程度的不同,需要運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它通過回歸估計保險需求在不同分位數點上的需求彈性係數,來衡量不同的保險需求水平下,相對各個影響因素的不同反應程度。
選取幾個具有到代表性的分位點0.1,0.2,0.3,0.4,0.5,0.6,0.7,0.8,0.9,利用Stata10.0對模型進行分位數回歸估計。
可以看到,所有分位點上的估計係數均顯著,模型回歸效果較好。在不同的分位點,各個因素對人身險和財產險需求的影響是不同的。
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教育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對人身險需求和財產險需求均具有影響作用,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一致。
從人身險需求角度出發,分析比較三要素對不同需求水平下的影響程度後發現:對於經濟發展水平因素而言,隨著分位數的增加(0.1 0.5 0.9),人身險需求相對人均GDP的需求彈性係數呈現先降後增的趨勢(2.1126 1.7953 1.8799)。對於教育程度因素而言,隨著分位數的增加(0.1 0.6 0.9),除在0.4分位點上有輕微波動外,人身險需求相對人均教育支出的需求彈性係數也呈現先降後增的趨勢(1. 1. 1.)。對於貨幣收入因素而言,隨著分位數的增加(0.1 0.5 0.9),除在0.7分位點上有輕微波動外,人身險需求相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需求彈性係數同樣呈現先降後增的趨勢(2.12729 1. 1.)。以上結果表明,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以及可支配收入均呈現出對人身險需求的條件分布的兩端之影響大於對其中間部分影響的現象,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居民貨幣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對於人身險需求較低與較高水平地區影響程度較大,而對中等需求水平地區的人身險需求影響較小。
從財產險需求角度出發,分析比較三要素對不同需求水平下的影響程度發現:對於經濟發展水平因素而言,隨著分位數的增加(0.1 0.9),除0.7分位點處係數值略微回升之外,財產險需求相對人均GDP的需求彈性係數整體呈現遞減趨勢(1. 1.)。對於教育水平因素而言,隨著分位數的增加(0.1 0.9),財產險需求相對人均教育支出的需求彈性係數整體也呈現遞減趨勢(1.202 0.889)。對於貨幣收入因素而言,隨著分位數的增加(0.1 0.9),除0.7和0.8分位點處估計係數出現小幅度上升外,財產險需求相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需求彈性係數整體呈現遞減趨勢(1. 1.04107)。以上結果表明,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居民貨幣收入水平的提高均對於財產險需求較低水平地區的影響程度較大,而對於財產險需求較高水平地區的影響則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