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四個指標,通過與廣東、江蘇、浙江3省的對比,可以發現除了浙江和江蘇兩省在工業廢水排放量方麵高於山東省,在其他三個指標中,山東省均高於其他3省,由此可以看出山東省工業能耗相對較高。
(4)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創新不但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和特有工具,而且是企業能力的精髓是其長久發展的必要因素,企業創新可分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組織製度創新等,但是山東省的工業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創新相對落後,缺乏企業內部核心技術;管理創新過於結構化,沒有突破;市場創新模仿多於原創;組織製度創新缺乏良好的創新環境。
目前山東省傳統產業比重過高,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落後,產品深加工度和附加值較低,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行業有待進一步加強。2011年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28125.8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27.31%。
2.2 促進山東省工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基於以上對山東省工業發展製約因素的分析,結合山東省目前所處的現實情況和具體特點,提出以下應對的路徑選擇:
(1)加快城鎮化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從曆史的角度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山東省也不例外。要引導城鎮化健康的發展,最重要就是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不僅要注重速度和規模,更要注重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山東省城市化水平,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做好城市布局的規劃和管理;二是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三是在城市群的布局上要和資源、環境能夠相適應;四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麵讓現在已經轉移的農村人口要逐步融入到城市生活。
(2)優化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首先,政府實行政策扶持和引導,通過政策導向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的產值潛力和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提高就業比重;其次,根據山東省自身的產業優勢,運用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技術和低碳技術,促進和提升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再次,不斷提升工業對其他產業的帶動力,實現三次產業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麵。
(3)大力發展能耗低的新興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應大力培育和發展能耗低的新興產業,健全新興產業發展推進體係,完善政策支持和引導,為新興產業的良好發展搭建各種有利平台,合理有效的利用資源,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工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可以促進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在市場競爭中永葆優勢。因此應圍繞優勢產業,通過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和扶持科研院所來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建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轉化的長效機製,不斷的實現產品的換代升級,占據行業發展的高地,促進產業向低碳化、高端化和高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心.我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郵電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2]陳亮.信息化對工業化的推動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3]麻冰冰.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水平測定及互動關係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4]萬陽輝,曾昭寧. 陝西工業化階段判斷[J],現代物業·現代經濟,2012年第11卷第6期.
[5]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6]李繼文.工業化與信息化—中國的曆史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7]趙豔飛.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研究[D],浙江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8]王展祥.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互動發展機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9]《山東農村人口轉移與城市化研究》課題組. 山東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階段及其戰略研究[J],東嶽論叢,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
[10]許君如,牛文濤.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工業化階段演進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13卷第1期.
[11]楊培芳.我國工業化、信息化發展階段的分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月第13卷第6期.
[12]胥軍.中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及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