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山東統計年鑒,山東省2011年三大產業的產值比重為:8.8:52.9:38.3,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下降到10%左右,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並且高於第三產業產值比重。
⑷勞動力就業結構
20世紀4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得出人均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的變動之間存在明顯的規律。他提出的“勞動力就業結構演化理論”,認為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推進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就業人口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再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體現一種梯度演進的現象和過程,這種變化也被稱作經濟產業結構或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梯階高度化運動”。[4]
根據山東統計年鑒,2011年山東省三大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比重為:34.1:33.7:32.2,三類產業比重分配比較均勻,山東省處在配第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第四個階段,即工業化發展的後期階段。
⑸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是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包括農業與非農業)的比率,是衡量城市化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錢納裏根據城市化率的水平,將整個經濟發展過程和工業化進程劃分為3個階段,5個時期。
2011年山東省總人口為9591萬人,城鎮人口為3945萬人,則城市化率為41.13%,山東省已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
⑹工業化率
工業化率是指工業增加值占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錢納裏等經濟學家用工業化率將工業化發展進程分為四個階段,。
根據山東統計年鑒,2011年山東省工業增加值為24715.94億元,生產總值為45361.85億元,則工業化率為54.49%,,可以看出山東省目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接近於工業化後期階段。
以上分別從人均GDP、霍夫曼係數、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城市化水平和工業化率等五個方麵來分析山東省工業化發展階段,分析結果如下:基於人均GDP的分析,山東省目前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基於霍夫曼係數的分析,山東省處於後工業化階段;基於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的分析,山東省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基於城市化水平的分析,山東省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基於工業化率的分析,山東省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接近於工業化後期階段。
由此可以看出,根據人均GDP、產業結構、勞動力就業結構進行度量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而根據霍夫曼係數得出的結論顯示山東省的工業化水平更高一些,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探討該結果背後的原因發現,這首先是由於我國建國後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方針造成的,其次是由於在國際通用產業部門劃分中,采掘業被劃入第一產業,而我國國民經濟統計中將采掘業列入第二產業中的重工業,從而更加重了我國重工業產值比重。另外根據城市化水平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綜合判斷,山東省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
2 路徑選擇
2.1 製約山東省工業化發展的因素分析
改革開放後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省工業化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已經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目前還存在許多影響我省工業化進程的製約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城市化水平比較低
2011年我省的城市化率為41.13%,而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國民收入跟中國水平差不多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其城市化率都在60%以上,日本、韓國則超過70%。這說明我省不僅與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與發達國家也存在較大差距。根據城市化率判斷我省工業化僅處於中期階段,而根據其他幾個指標分析的結果是我省已經處於工業化發展的後期階段,這說明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發展呈現不一致的現象。
(2)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合理
近幾年,隨著我省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一、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例都在不斷下降,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例不斷的上升,但是第二產業仍然是產值和實現就業的龍頭產業,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潛力尚未得到完全的開發和利用。與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幾個省份進行比較,2011年我省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8.3%,而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分別為42.4%、43.9%、45.3%,2011年我省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為32.2%,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分別為36.1%、34.57%、33.67%,均高於我省的比重。
(3)高耗能行業占比較高
山東省重工業比重較大,2011年山東省重工業總產值68485.83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68.83%,輕工業總產值31019.15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1.17%。主要行業的生產仍然靠大量消耗資源來支撐,煤炭、建材、發電、化工和冶金等主要支柱產業都是高耗能產業。山東省經濟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高投入實現的,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使山東省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