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案例推理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對一線工人影響的研究
企業管理
作者:向思諾等
摘要: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在企業不斷擴大,其所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當前學界對於工業機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軟硬件開發,技術革新方麵,而對於其給一線工人帶來的影響則鮮有涉及,本文以湖北省東風汽車製造集團乘用車公司為例,基於案例推理的方法對工業機器人對一線工人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提供一些可行的參考。
關鍵詞:案例分析;工業機器人;一線工人
中圖分類號:TP24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08
1 引言
工業機器人是綜合了計算機科學技術、機械工程技術、電子工程技術、信息傳感器技術、仿生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形成的一項高技術成果。1961年,美國Unimation公司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用來管理鑄造機的工業機器人,但是由於技術與經濟效益的原因,工業機器人並沒有被投入足夠多的時間與資金繼續研發。直到七八十年代,微電子技術的興起使得機械化重新得到重視。時至今日,工業機器人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應用中都趨於成熟,特別是在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種標準設備被工業界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也逐漸延展與縱深。據統計,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自二十世紀以來一直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據《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指出,僅在2011年這一年內,我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就達2.26萬台。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以及保障人民切實利益等要求,在我國工業機器人迅速發展的大形勢下,一線工人在就業、生活、勞動技能、工作內容、收入等諸多方麵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所以,針對工業機器人發展對工人影響的探索性研究勢在必行。
2 文獻回顧
“一線工人”和“工業機器人”這兩個名詞一個是初級工業製造的代表,一個是現代化工業製造的翹楚。然而這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兩個名詞卻無數次地在世界上各個角落同台登場。
自“七五”計劃起,工業機器人項目就被列於國家重點科研規劃內容之中。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孫英飛、羅愛華在《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研究》中指出了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發展的影響因素,探討了我國機器人發展的方向及策略。趙臣、王剛於2009作提出的《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現狀調查報告》也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現狀作出總結研究。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技術、生產銷售等領域以及對我國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的展望,而對於工業機器人應用相關的社會問題卻鮮有涉及——而這些社會問題已經開始陸續出現。
就工業機器人發展較為成熟的工業發達國家而言,類似的研究則完善一些。日本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工業機器人與工人的關係就變的微妙,日本的相關學者很早就考慮到了工業機器人對工人的影響。陳辛波於2000年在《日本機器人工業的現狀和發展動向》一文中也指出日本從一開始就積極引入工業機器人並且這種思路逐步變成了社會共識,而一線工人則無抵抗的接受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與歐洲,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究同樣也深入到了社會層麵。
簡單來說,現有研究可以概括為發現工業機器人對工人潛在的危害,尋求建立完善的保護措施。但工人的角度出發缺乏全麵的研究且沒有具體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
3 案例介紹
目前世界上有95%的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多的領域是汽車行業。本次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選取湖北東風乘用車公司為對象,切實遵循社會調查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係統性原則,就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對普通一線工人的影響進行調研,利用走訪、發放調查問卷、與企業管理層,工程師進行座談等方式取得真實的一手資料,通過對目標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工業機器人應用的過程中一線工人受到的影響。
我們分別走訪參觀了東風乘用車公司的衝壓車間、焊裝車間、塗裝車間、總裝車間,並與一線工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切實了解了一線工人狀況。
在衝壓車間內,我們了解到該班共有工人二十餘人,學曆大都在高職高專水平,他們間的工作配合頗為默契,同時整個加工工序已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和機械化,雖然工業機器人的數量並不多,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焊裝車間規模較大,在生產流程環節及進行材料運輸的都是智能運輸車,該車間的生產節拍設定比較高,在沒有工業機器人的配合下,僅靠一線工人的雙手,是不可能完成既定的任務的——且這裏的工業機器人並未獨立工作,而是分成工作機組在技術人員的操作下進行生產,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人機和諧。塗裝車間由於工作環境比較危險,工作人員全部身著防護服,這些一線工人的基本防護措施對他們的身體健康起到了極大的保障作用。
由走訪座談以及實地調研我們得到信息:由於一線工人每日的工作量(具體表現為焊接的焊點)是大概確定的,即便引進了工業機器人,他們的勞動強度依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整條生產線的勞動強度會有略微的降低;而工人的薪資待遇因為人力資源成本的增加會有一定的提高。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運用會使得生產線的節拍增加——從效益的角度出發,一條生產線的產能越大,則平攤到每台產品的成本就越低。產能越低,則工業機器人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就越高,這顯示了工業機器人對大規模生產的普適性。但是由於單台生產時間降低,工人必須在崗位上待更長的時間以跟上節奏,雖然總的工作強度是降低的趨勢,但是工人自身的緊張度並沒有減少。其中有一點信息值得注意:工業機器人數量對一線工人數量產生的影響雖然巨大,但是趨勢並不如我們的假設一般——工業機器人越多的生產線上,一線工人數量沒有呈現明顯的下降,部分車間反而有增加,因為在引進機器人的同時,還需引進或培養相關的維護和操作人員;而且節拍增加後,有更多的工作給一線工人完成,所以管理人員增加了排班數以滿足生產需求,故沒有出現工人大批下崗的情況。同時,管理人員也向我們表達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人力資源永遠處於不飽和的狀態。在對一線工人進行麵對麵溝通時,他們普遍表示了對當前工作狀態的不滿和對未來的願景,如工資更高,工作更輕鬆,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等。這些都會導致他們對自己工作崗位沒有長期固定的願望,以及工作積極性的小幅度降低,這些都與企業麵對的高技術工人缺口窘境有著一定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