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案例推理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對一線工人影響的研究(2 / 3)

4 案例分析與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一線工人和工業機器人的衝突規模並不如預想的大。工人的適合崗位和工業機器人有著一定程度的不同。工業機器人主要從事重複度高,精度高,容錯率低,難度大的工作;而一線工人主要從事自由度高,柔性大,對應變能力要求高的工作。以該乘用車裝配廠為例,機器人主要完成零件壓製焊接裝配工作,因為部分部件安裝的重複定位精度要求在0.5mm內,一個普通工人在長時間工作後想要達到這種精度是相當困難的;一線工人主要完成整車的測試,發動機、製動軸、車輪的裝配工作,這些都對工人的技能和責任感有著較高的要求。由於這些不同點的存在,調和二者便有了可能性。該公司的管理人員在向我們介紹工廠情況時稱,被工業機器人頂崗的一線工人去向大概有以下幾點:因為一線工人的職業技能往往不僅限於有限的一種,所以如果無法在原本的崗位上與工業機器人競爭,那麼可以去其他崗位再就業;或者從第二產業(生產線)轉向第三產業(後勤服務),從事機器人的維護或保養工作,更有甚者可以去做汽車的返廠售後維修工作或者經過培訓後加入銷售部門;同時他還描述了工業機器人在製造領域的普及和廣闊未來,公司雖然現在沒有進行工業機器人的自主研發,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在追求產品質量和創新的同時,也會不遺餘力地開發適合自己的配套工業機器人。同時車間管理者稱:即便工業機器人有諸多優勢,但是他們仍不能完全替代一線工人,因為兩者的相互影響不僅僅是互斥的,在很多地方還是互補的。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也產生了許多相關的崗位,如後勤維修部門和技術操作員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崗位不足的窘境。

4.1 對於工人素質的影響

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對一線工人的素質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水平素質上,東風風神乘用車公司從建立開始就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進行裝配生產,因此,在標準化的流水線上基本沒有低技能工作,一線工人也大多數為技校生、專科生。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對工人的專業技能要求不高,因而一線工人的文化素質也普遍不高。據統計,目前我國技術工人文化程度在中專以下占94%,而大專以上學曆者僅占6%。然而,隨著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許多企業正處在轉型改製期間,資本密集型企業對一線工人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有著一定的要求,低技能的工作被機器人所替代是大勢所趨。在未來機電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培養出高素質的一線工人、組建技術過硬的技術團隊,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

工業機器人應用對工人素質水平高要求也表現在一線工人的心理素質上。在對一線工人采訪的分析中發現,高技能工人均表示不擔心增加的機器人會和他們“搶飯碗”。有工人認為,優勝劣汰是社會發展的準則,隻要自己清楚這一點,願意學習和掌握更高技能,即便未來有更先進的機器人,他們也不愁失業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相比於從事被取代的低技能工作的工人,適應工業機器人應用的高技能工人在心理素質上有一定的提升。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先進的科技和技術要想轉換為有競爭力的工業產品,就需要高素質的產業工人,而現代化的大生產要求每一個生產者都能掌握技術。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與德勤有限公司在2012年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製造業未來:機遇推動經濟增長》中估計,技能人才缺口全球已達1000萬。德勤與美國製造業協會有相關調查顯示,以美國為例,技術工、熟練生產工人(45%的受調查企業反映嚴重短缺)是人才短缺的主要職能類型。從行業看,77%的汽車企業出現人才短缺現象。雖然近年來我國高技能人才在勞動者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為10%-30%,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的20%-40%這個數據相比明顯不足。也正因機械化發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才造成了“技工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