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宋官曆晝夜時刻製度考(3 / 3)

《淳熙曆》太陽出入時刻,石萬也提出質疑:“日之出入增減一刻,近或五日,遠或三四十日,而一急一遲,與日行常度無一合者。”據此可知,《淳熙曆》太陽出入時刻之標注,增減一刻少則五天,多則三四十天,變化並不均勻。而在石萬看來,“日之出入,人視之以為晝夜,有長短,有漸,不可得而急與遲也,急與遲則為變。”他認為,《淳熙曆》日出入時刻增減刻數變化太快,不符合太陽行度。

查《寶祐四年會天曆》晝四十刻、夜六十刻,晝六十刻、夜四十刻,以及太陽出入時刻等標注情況,其實與《淳熙曆》接近。看來,石萬之法,與彼時代官方曆法之晝夜時刻傳統有較大差距。

3 術數典籍所載“具注曆日出入法”

晝夜時刻注在曆書之中,而官頒曆日內容畢竟較簡略,古代社會還流行相當多的術數文化書籍,內中有很多內容可以與官曆曆注對應,陰陽術士們常據之擇吉、占卜用。筆者見到南宋時期的《五行精紀》[9]、《三術撮要》[10] ,除了涉及官曆中的各種神煞、避忌規則之外,還有“具注曆日出入法”,且二書記載此部分內容完全相同。唯所用時製較為特殊,乃是加八幹四維的二十四時製。這種時製,主要是供陰陽術士們堪輿擇吉之用。[5]

筆者嚐試將這些內容輯錄出來,並嚐試把八幹四維放在十二時辰的各個“時正”位置,還原為古代通行的時製,即十二時辰與百刻製結合之辰刻製,成表1。

既言“具注曆日出入法”,而中國古代的造曆之權又是由官方壟斷,此一規則當是源自官曆。筆者以表1對照《寶祐四年會天曆》所載太陽出入時刻的標注規律,發現兩者絕大多數能夠基本契合。

《五行精紀》刊行於紹定元年(1228),該書“具注曆日出入法”內容之末,注明來源為《三曆會同》。檢索史籍,《宋史·藝文誌》記載有兩種相關書名:一為“劉氏《三曆會同》一卷”[8]5257,二為“《三曆會同集》十卷”,其後注“紹興初撰,不知名”[8]5276。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陰陽家類》載:“《三曆會同》十卷,不知作者,集《百忌》、《總聖》、《集正》三書”[11],這應該是指《三曆會同集》。而《五行精紀》引用《三曆會同》不止一處,有些內容會提及出自《百忌》、《集正》、《總聖》等書,如此就可以確定“具注曆日出入法”是出自《三曆會同集》。

若《宋史·藝文誌》記載《三曆會同集》成書時間無誤,《會天曆》行用時間為南宋寶祐元年(1253),可知其晝夜時刻體係與早期官曆差異不大。

參考文獻:

[1]陳美東,李東生.中國古代晝夜漏刻長度的計算法[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1).

[2]林金泉.宋《統元曆日出入辰刻立成》考[J].(台南)成大中文學報,2007.

[3]汪小虎.敦煌具注曆日中的晝夜時刻問題[J].自然科學史研究,2013(2).

[4]莫友芝編.宋元舊本書經眼錄[M].續修四庫全書[Z].第9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09-510.

[5]王立興.紀時製度考[A].中國天文學史文集[C].第四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1-47.

[6]陳美東.中國古代的漏箭製度[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7]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8:526.

[8]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8:1940.

[9]佚名.三術撮要[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11-113.

[10]廖中.五行精紀[M].台北:武陵出版社,2009:384-387.

[11]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