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世態鏡像錄(五)(1 / 2)

這場娛樂浪潮的來源是耐人尋味的,它首先與全球媒體時代的娛樂主義浪潮密切相關。晚期資本主義的消費核心正在發生本質性的變化,由純粹的物性消費,迅速轉向娛樂消費時代。這是一場徹底的消費主義革命,它終結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痛苦噩夢。

戰後西歐的文化消費曾經是無限多元的,一方麵是大眾的娛樂消費,一方麵是知識分子的反娛樂文化消費,後者以痛苦和荒謬為消費的精神內核。但資訊資本主義的泛娛樂主義,卻改變了人類的表情,賦予它膚淺的酒窩與快樂。在伊甸園裏,人民學會了用無花果葉遮蔽羞處,而經曆了數萬年的掙紮之後,人民才學會用娛樂之葉遮蔽靈魂的痛苦。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二十一世紀的人民,從此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快樂之中。

娛樂浪潮同時也是中國社會自主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顯示了某種後期社會主義的明晰特征,即在市場的支撐下,用娛樂來解構意識形態的單一性和威權性。泛娛樂化成為超越泛政治化的柔軟武器。這種文化浪潮,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年代,娛樂曾經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八十年代的民眾,獨立自主地發展出了麻將文化,在那些堅硬而光滑的骨牌裏,尋找金錢和娛樂的雙重快樂;與此同時,知識分子在高歌“瀟灑美學”,孜孜不倦地探求著流氓美學的真諦,為九十年代後的高度娛樂化社會,開辟出一條光鮮燦爛的道路。

二十一世紀中國最重要的意識形態事變,是公共知識分子喪失話語平台,進而集體退出了社會議事空間,而人民則以無名氏身份執掌了互聯網話語權。人民主宰互聯網的時代降臨了。他們的權能還進一步擴散到平麵和電視媒體。在消費主義邏輯的支配下,人民成為娛樂市場的主人,它的強大氣息籠罩了整個種族。遊戲—娛樂精神就此迅速取代了政治,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我們已經看到,娛樂主義原理超越了娛樂業本土,大肆侵入周邊地帶,擴張到包括政治、經濟、道德、教育、司法、管理等各個領域,形成所謂“泛娛樂化”的盛大格局。在意識形態的地圖上,娛樂帝國的版圖不可思議地擴張著,它的彩旗業已插遍了幾乎所有的土地。

娛樂的本質,就是把生命(存在)遊戲化,它尋求的是短暫的快感和快樂,並懸置起痛苦、信念和一切跟生命主體相關的核心價值。娛樂主義的信條就是“我樂故我在”。它要改變存在的根基,用感官愉悅的單一感受,去替換掉其他一切生命感受。正是這種快感的霸權,構成了消費主義帝國的最高律法。

暴力、情se和名人隱私,這是娛樂快感及其消費誕生的三大資訊元素。娛樂工業的生產方式,就是大規模搜尋、采集、爭奪和炮製這些元素,組裝成形形色色的文化消費品,推銷給如饑似渴的人民。在娛樂盛宴的菜單上,布滿了那些被犧牲掉的娛樂圈名流的姓氏。她們的所有隱私,從肉體、緋聞、生育到洗手間的手紙,都是媒體廚房的基本原料。資訊美食的特色大致就是如此。

娛樂資本是這場革命的幕後操縱者。人民對快感的狂熱求索,成為拉動社會消費的動力,由此醞釀著關於娛樂經濟學的不朽神話。那些電視選秀狂歡、芙蓉姐姐式的互聯網起哄事件以及關於明星的各種緋聞,並未給文化本身增值,卻製造出大量消費泡沫,彌漫在零度價值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