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上去像是變相的降低了閻柔的地位,但實際上大家卻都心知肚明,以閻柔隨軍參謀的位子外加此行必然發揮的巨大作用,升官是必然的了。所需要考慮的,不過是這人應該如何向蕭文表忠心的問題。
人心穩了,蕭文這才開始在幽州實施自己例行的改革。從政治到軍事到經濟,一條條命令開始在荀攸的斟酌之下迅速的朝著幽州已經歸於蕭文旗下的七個郡發出。
先是早就臃腫不堪的幽州官吏體係,在蕭文的軍事高壓下立即瘦了身。而不論遠近,但凡是世家或者商賈大戶,也陸陸續續的將族中子弟送到漁陽,開始了新一輪的書院建設。伴著書院隨之而來的就是科舉,蕭文廣發“求賢令”,借著這個借口不斷的將自己的人才政策給推行了出去。
至於軍事方麵,甘寧手下一個整編師擴軍成兩萬之後鎮守漁陽仍舊不變。田楷手下的兵團除過一萬精兵常備之外,其他的也開始施行軍屯,在詳細按照蕭文的要求訓練整編之後,則去右北平屯兵,負責右北平和遼西兩郡。鮮於輔和鮮於銀兩兄弟各自帶原有精兵一萬,由鮮於銀帶著一眾劉虞手下的老將軍去幽州西邊軍屯,鎮守涿鹿以及代郡,鮮於輔則跟著蕭文隨軍北上。
最後就是經濟方麵,在劉虞的政策基礎上,蕭文進一步擴大鹽鐵生意的開發力度,同時開始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從財會到統計到市場分析,最後到資源的調度,不僅職業技術學院的成立順理成章,同時還初次在幽州開始摸索起了商學院的發展。而這件事,自然還是由遠在司州的辛評家族牽頭,冀州的甄家出策,幽州的各個家族分別享受不等的權限,迅速組成了新的利益團體。
軍隊的調度以及為數眾多的軍人屯紮,讓漁陽郡頓時迎來了各種貿易的高峰。因為要出征,各種禦寒的準備以及馬匹草料的征集,也按部就班的執行了開來。旬月的時間內,漁陽已經隱隱有了經濟重地的樣子,因為軍事而無奈沒落的各種商業活動,一下子迎來了夢寐以求的春天,整個城市幾乎在以一天一個樣子的速度變化著。
看著漁陽的變化,劉和走的倒是心甘情願,自己是什麼情況自己清楚,劉和帶著獻帝的消息出了長安就被袁紹扣押的過往已經深深的告訴劉和,他並不是從政從軍的料子,而能夠看到在蕭文手裏幽州的發揚光大,這也算是變相的完成了劉虞的心願吧。
至於公孫續,因為蕭文的關係,則迅速成為了甘寧手下的得力幹將,有甘寧罩著,再加上田楷的督促,公孫續簡直想不成才都難。
日子一天天過去,大軍出征的準備已經差不多要完成了,算算時間,在鮮卑天氣變冷之前,蕭文似乎還有一次出征的機會。
那麼還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