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定計(1 / 2)

“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漢朝才有了這樣的凝聚力,成為無數文人武士心目中永遠不可推翻的存在。

雖然時至今日,再說這樣的話就顯得無比可笑了,但卻從來不能否認,大漢的書生也好將軍也罷,在對外戰事尤其是涉及到邊疆戰事的時候,總是有那麼一股子熱血,放佛隻要打出這個借口,他們就可以完全拋家棄子甚至不顧個人生死。

從漢武帝年間成立護烏桓校尉府以來,幽州這邊對於烏桓、鮮卑的戰事其實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大的小的明的暗的,一步步下來生生的將整個中原正北以及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給打成了東部鮮卑、夫餘、高句驪,以及遼東南邊的樂浪郡再以南的三韓。

這樣的戰果,就蕭文所知,在夢裏的整個中原曆史上,也算是絕無僅有的了。甚至這還沒算上早在西漢年就被打的分成了兩股的匈奴!

不過現在說這些都還為時尚早。蕭文目前屯兵漁陽,一路北上更是浩浩蕩蕩絲毫沒有隱藏。這樣一來,已經跟幽州百姓互市許久的烏桓人自然早就得到了消息,就蕭文現在所知,草原上現在已經聚集了諸如屠各部在內的大小部族近十萬人。

“山長,但凡用兵,則大多講究個出其不意。山長你這些年大小戰事無不依從這樣的決策,但今日為何?”甘寧畢竟已經跟蕭文相熟許久了,如今有了疑問,自然很平常的就像蕭文問了出來。

“興霸以為,我們這次打擊烏桓人的目的何在?”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大軍從漁陽北上之後,西邊主要就是烏桓人,東邊路途稍遠些,就是那些與大漢接觸暫時不如烏桓多的鮮卑人,所以蕭文說起來的時候,還是以烏桓代替了所有的少數民族。

甘寧武將出身,這些年跟隨蕭文雖然已經很是學了不少東西,但對於這一類的問題,一時除了將他們趕出國門永不犯邊之外,卻也沒有更好的答案。而又明知蕭文的答案定然不會這麼簡單的甘寧,就隻好沉默了。

“先帝(靈帝)駕崩之前,曾經問計於汝南名士應劭。”蕭文說起應劭的時候,目光中不禁透露出幾分惋惜。

應劭這人本與曹操親近,卻因為曹嵩的死而遠遁於袁紹處。如今袁紹已死,曹操占領冀州大半,應劭無奈下雖然投靠了蕭文,卻以年事已高為由,隻在書院教書為樂,不能不讓人歎息。

不過現在再怎麼想都無濟於事了,蕭文繼續道,“應劭曾言,‘(少數民族)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靡服。苟欲中國珍貨,非為畏威懷德。’”

“這話卻就是我們今日的重點了。”蕭文看向問計的甘寧,同時也注意到皺眉思考的荀攸,借著又繼續解釋,將自己的想法徹底表露清楚,“對於烏桓和鮮卑,我們要打,但打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這樣一來,我們的目的就實在不是將他們趕出國門,永不敢再踏進中國半步這樣毫無道理的說話了。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隻有我們想跟他們互市,他們才能互市,隻有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誠意,才會跟他們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