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精明強幹:李皇後重用張居正不惜被傳緋聞(二)(2 / 2)

乍一聽到這個消息,朱翊鈞嚇得三魂出竅,六魄離身。他跑到李太後麵前長跪不起,乞求得到寬恕,並保證悔過自新。李太後在陳太後的一再勸說下,終於鬆了口氣,但仍堅持說:“能不能留你,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張居正在李太後的授意下,寫了一道勸誡皇上“慎起居”的奏疏。《明史·李太後傳》中說張居正“具疏切諫”,過幾天,張居正又遵李太後的懿旨,替萬曆皇帝代草“罪己詔”頒示天下,此場風波才告平息。

這次事件,可看做是朱翊鈞與張居正這一對君臣關係的轉折點。此前,朱翊鈞對張居正深為倚賴,信任有加;此後,他對張居正除了敬畏,更在內心中潛藏了一份不滿。

引起君臣對立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李太後的介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李太後與張居正的關係,在萬曆初年,始終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因為李太後對張居正的欣賞幾乎是不加掩飾,無論是國事上的謀劃還是對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言聽計從。朱翊鈞年滿18歲後,張居正多次提出歸政於皇上,均遭李太後拒絕。朱翊鈞20歲時曾向母親委婉提出想親政處理國事,李太後亦明確回複:“30歲前不要提親政的事,一切聽張先生的安排。”母親的這個態度,增強了朱翊鈞對張居正的反感。

因為李太後的完全支持,張居正得以大刀闊斧地推行萬曆新政,使本已氣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複了生氣。但是,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一死,親政的萬曆皇帝迅速對張居正進行無情的清算。導致在短短幾年內,萬曆新政的改革成果喪失殆盡。

關於張居正的悲劇,大多數人歸結於他的改革對勢豪大戶懲抑太過。我看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與李太後的關係已引起萬曆皇帝的極度不滿。

其實明代宮禁甚嚴,李太後與張居正盡管互相傾慕,也絕沒有勇氣進行這種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的嚐試。但是,改革的反對派們仍會捕風捉影,含蓄製造這兩個人的“緋聞”。民間的戲本中,就攻擊張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朱翊鈞對張居正的清算之所以那麼殘酷,除了皇權與相權之爭,大概也是受了“緋聞”的蠱惑,從維護皇室尊嚴的立場出發而施以雷霆手段。

自從張居正死後,李太後再也沒有過問政治。她的兒子朱翊鈞迅速變壞,乃至40年不上朝。奇怪的是,李太後也沒有作出任何指責。她的態度為何有180度的大轉彎呢?這裏頭大概有兩重原因:第一是兒子大了,她再也無法管教;第二是張居正過早去世,她失去了可以信賴的後援而心情沮喪。

研究這段曆史,似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李太後是最稱職的母親,而朱翊鈞卻是最不爭氣的兒子;張居正是非常合格的帝王師,而朱翊鈞卻是一位糟糕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