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4 精明強幹:李皇後重用張居正不惜被傳緋聞(三)(1 / 2)

男人的政治憑經驗,女人的政治憑直覺。李貴妃雖然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從政,即便兒子登基後,她也沒有動過垂簾聽政的念頭,但在兒子登基的第一個月裏,她的確起到了“攝政”的作用。

在那一個月裏,她做了兩件事:第一,撤換司禮監掌印太監,將孟衝換成了馮保;第二,撤換內閣首輔,將高拱換成張居正。

明代的朝廷,有內廷和外廷之分。內廷為太監,外廷為文官。內廷二十四監局,總控於司禮監;外廷九大部院以及全國各級衙門,總控於內閣。因此,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內閣的首輔,有內相、外相之稱。這兩個人,一個掌管皇上的家事,一個掌管皇上的國事。用對了人,內外和諧,政事順利。用糟了則陰陽失調,泰去否來。

孟衝與高拱,均是隆慶皇帝信任的老人。孟衝是廚師出身,文化不高,歪門邪道的事兒也不多,缺點是死心眼,心中隻有隆慶皇帝一個人。皇上要找女人,他不遺餘力,因此李貴妃不喜歡他,認為皇上的死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再說高拱,是一個既有資曆名望又有實際經驗的政治家,優點是為政清廉,做事勤勉,且敢作敢為,每有革新除弊之舉,上下稱快;缺點是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從隆慶元年入閣,就一直與同僚搞不好關係,一連五六個閣臣都被他排擠走了。最後,連自己的政治盟友張居正也不放過。所以,到隆慶皇帝去世時,他在內閣雖然一手遮天,卻成了孤家寡人。

大凡為官之人,在權力更迭之機,莫不謹言慎行,先圖自保,再求發展。高拱自恃是兩朝老臣,不但是隆慶皇帝的老師,又臨危受命,成為新皇帝的顧命大臣。因此在新皇帝麵前,擺出太師的架勢,盡管他提出的建議無可挑剔,但因為過於嚴肅,臉色不大好看,故讓10歲的小皇帝產生懼意。這時,他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與馮保結怨。

馮保在宮內的時間,比高拱入仕的年限還要長。論資曆與經驗,他都在孟衝之上。隆慶皇帝登基後,先前的司禮監掌印陳洪退休,選拔接班人時,高拱推薦了孟衝而沒推薦馮保,其時孟衝隻是禦膳房的管事牌子,而馮保已當了12年的司禮秉筆太監並兼東廠提督,地位僅次於陳洪。讓他接印,本是順理成章的事。高拱大約看出馮保是隻“笑麵虎”,城府太深不易駕馭,這才力薦平時與自己關係頗深的孟衝。隆慶皇帝對高拱言聽計從,孟衝順利當上“內相”,馮保自此對高拱產生了仇恨。

萬曆皇帝是在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十一時舉行的登基大典。到了下午三時,便有一道中旨傳到內閣:免去孟衝司禮監掌印之職,馮保接任。

中旨就是不經過內閣討論,徑由皇帝直接發布的聖諭。明代的聖旨頒布,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大凡朝臣呈給皇上的奏疏,需要給予回複的,先交皇上讀過,然後再轉至內閣。閣臣提出批複的建議,另抄在一張紙上,是為批黃,亦叫擬旨。批黃送呈大內司禮監。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再根據皇上的意見抄錄成文,是為批。這種批有的完全照抄內閣的擬旨,有的略加改動。如果皇上不同意內閣的擬旨,就發回內閣重擬。有時候,為了一道批複,奏疏會在內閣與司禮監之間來回遊行好多次,以期最後達到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