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MSCT對小腸間質瘤的診斷價值(1 / 2)

MSCT對小腸間質瘤的診斷價值

醫學影像

作者:張豔平

[摘要] 目的探討MSCT對小腸間質瘤的特征性表現及診斷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8例患者的MSCT表現特點。結果在本組18例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齡35~73歲,平均45歲;發生在十二指腸8例,空腸6 例,回腸4例,其中良性及低度侵襲性10例,中度及高度侵襲性8例。結論 MSCT對小腸間質瘤術前定位、定性診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惡性胃腸道間質瘤(MGIST);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 R735.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6-0076-02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組獨立起源於胃腸道間質幹細胞的腫瘤,屬於消化道葉間性腫瘤,由Mazur和Clurk[1]提出並命名。該病起病隱匿,臨床上無明顯特異性,所以對胃腸道間質瘤的早期發現及爭取手術治療尤為重要,多層螺旋CT能夠早期發現並可以對惡性間質瘤進行分期。中國胃腸道專家組討論製定的2008年版《中國胃腸道間質腫瘤診斷治療共識》[2]不再沿用原來間質腫瘤的良性、潛在惡性、惡性三分法,而是改為危險度分級法對原發間質腫瘤進行病理評價。收集我院18例經手術病理確診的小腸間質瘤患者的MSCT表現並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在於進一步認識小腸間質瘤的CT征象,提高MSCT對該病診斷的準確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的住院手術患者,有較完整的臨床病理資料,術前均行多排螺旋CT掃描,術後經病理免疫組化檢查進行確診。在本組18例病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齡35~73歲,平均45歲;主要臨床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及包塊,7例無任何臨床症狀。

1.2 MSCT檢查方法

患者空腹至少8 h,於檢查前2 h內分次口服溫開水或2%泛影葡胺800~1 200 mL,以充盈小腸,設備為GE64排CT,掃描層厚5~8 mm,螺距1.5~1。1例僅行平掃,17例行平掃加三期增強掃描。

1.3 影像數據分析

由2名副主任及以上職稱醫師各自獨立閱片,對照臨床病理結果,回顧性分析總結病變的CT表現,記錄每個患者病灶的大小、邊界、所在部位及與鄰近組織關係,初步判斷腫瘤是否為小腸來源。除此之外,還要根據病灶的形態密度、強化方式、相鄰器官受壓受侵及是否有髒器轉移及淋巴結轉移判斷其良惡性。

2 結果

MSCT表現:(1)CT平掃表現:在18個病例中,腫塊呈類圓形或橢圓形11例,分葉狀4例;腫瘤呈均勻軟組織密度18例,密度呈不均勻者有8例,全部為惡性,其中2例出現高密度出血,6例顯示積氣或氣液平麵;在收集18個病例中,有9例為潛在惡性及高度惡性,其中8例直徑>5 cm,呈不均勻密度,可見其發生淋巴結轉移。(2)CT增強表現:輕中度均勻強化6例,CT值增加值為△14~△22 Hu,均為動脈期最高;不均勻明顯強化9例,且動脈期與靜脈期強化程度形似,瘤體內見不同範圍、形態的壞死、囊變區,實質部分CT值增加值為△30~△53 Hu。惡性中,4例動脈期出現點線狀紊亂類血管影,多數邊緣模糊;有3例呈現腔內生長,在小腸內可見軟組織密度影,2例出現氣體影。

3 討論

3.1 小腸間質瘤的臨床與病理特點

Meittinen等[3]報道胃腸道間質瘤發病率約為(1~2)/10萬,發病中位年齡約55歲,男性多於女性或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腫瘤最多發生於胃(60%~70%),其次是小腸(20%~30%),少數在直腸、結腸和食管。小腸間質瘤主要由梭形細胞和上皮細胞構成並呈束狀或彌漫性排列。在免疫表型上,小腸間質瘤可表達CD117及CD34,是小腸間質瘤特征的病理表現[4]。

3.2 小腸間質瘤MSCT表現特征

由於小腸間質瘤起病隱匿,臨床上無明顯特異性,對於小腸間質瘤的術前診斷,目前主要依靠MSCT檢查[5-7]。本組MSCT資料顯示,小腸間質瘤形態多較規則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少數呈現分葉狀,良性者腫瘤直徑均5 cm,但其對周圍組織的浸潤相對輕微。其內多會出現壞死及出血,密度多呈不均勻性,可出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壞死、囊變區。腫瘤直徑>5 cm,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呈現不均勻強化,其內出現囊變、壞死,在惡性間質瘤中更易出現,此外,腫瘤呈現不規則輪廓,出現肝髒和腹膜轉移也是惡性間質瘤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