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論壇
作者:徐懷謙
今年年初,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了一本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戰歌),後來譯成中文為《我在美國當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講述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走向成功的故事。她為兩個女兒製定了十大戒律,如不準參加玩伴聚會,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不準擅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於A,不準在除體育與話劇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等。她自稱“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虎媽”由此一夜成名,並引發了一場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
無獨有偶,最近又出了一個“狼爸”蕭百佑。很多媒體的標題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和虎媽一樣,香港商人蕭百佑也給孩子們定下了嚴苛的家規:不允許看電視,除了新聞;不許隨便喝可樂;不允許隨便打開冰箱門;甚至不能開空調等。孩子們隻要觸犯任何一條,就要接受雞毛撣子鞭笞的懲罰。在他的藤條教育下,兒子蕭堯、女兒蕭君2009年同時考上北大,老三蕭簫今年也被北大錄取,創造了“一門三北大”的奇跡。
對於“虎媽”、“狼爸”的教育方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似乎聲討的聲音居多。爭議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問題上:這樣的規矩是否嚴苛?這樣的育兒經會不會剝奪孩子快樂的童年?這樣的成功是否真的成功?
老實說,在我詳加研究這兩個案例之前,我和多數網民一樣,是反對這種嚴苛的教育模式的。但是後來,在我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解釋之後,我對他們的做法有了同情和理解。
一、有沒有必要為孩子製定嚴苛的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可是中國家長立的規矩大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所以到頭來,那些規矩形同虛設,孩子們一邊是被應試教育的大棒指揮得暈頭轉向,一邊是玩手機、上網兩不誤。“虎媽”和“狼爸”的規矩有些過於嚴苛,但有些則是合情合理的,無可指責。
還有一點需要認清的是,同為嚴苛,“虎媽”和“狼爸”的出發點並不一致。“虎媽”的嚴苛是為了糾正美式教育過於寬鬆之偏;而“狼爸”的嚴苛是為了順應內地應試教育之國情。從這點來說,“虎媽”是一個有思想的試驗者,而“狼爸”似乎隻是一個“務實”的家長而已。
蔡美兒說:“我為什麼會這樣嚴厲,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中美教育體製的問題。在美國,小孩兒本身在學校裏麵有非常寬鬆的環境,而在中國是非常嚴厲的,所以在美國身為家長有必要對小孩兒更加嚴厲。作為一個母親生活在中國的話,我可能會對孩子采取另外一種態度,因為本身在中國的學校裏每天學習已經非常緊,我也就不對小孩子像在美國那樣嚴厲了。
“西式教育讓孩子自由,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關注吃喝玩樂、看影碟電視、不勤奮上進、遇到問題退縮等種種問題。中式教育能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孩子強化意誌力,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認為,我這種在外人眼中有些嚴苛的教育,實質上是幫助孩子掌握人生的最初選擇權。孩子年幼時,不了解社會,也不可能會有明智、成熟的選擇,需要家長為其做出正確的選擇,家長要負起這個責任,督促孩子去實現這個選擇。隨著孩子逐漸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選擇的能力,家長就應該放手給孩子。我個人認為,西式教育過於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鑽研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現實中,雙方都把這個關係擺成了‘要麼/或’的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既/和’的關係,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孩子才會長成我們期待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