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蔡美兒的觀點還是充滿辯證法的,她試圖尋找一條中間道路,揚長避短,把中美兩種教育模式的優點都發揮出來。
蕭百佑懂得“棍棒下麵出孝子”的道理,他說:打不是全部,但不打不行。在他看來,在零至十二歲孩子的性格中,動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下進行的,所以要用雞毛撣子給他們立規矩。
二、棍棒下的孩子有沒有快樂的童年?
在媒體的渲染中,“虎媽”、“狼爸”似乎是凶神惡煞,除了打罵之外,不會幹別的,實則不然。他們的打罵是理性的打罵,是講規矩的打罵,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地一頓亂打亂罵。打罵之外,他們也講柔情。
蔡美兒說:我們也會趴在床上讀書,會一起做有創意的中國菜。我丈夫會帶領一家人騎車旅行,教孩子們遊泳、玩撲克,朗讀文學作品。
蕭百佑說:打非全部。因為除了打,我還跟他們一起做過很多事情。我對生活有要求,我跟孩子到廚房,教他們怎麼蒸一條魚,那是一種交流。現在蕭堯一個人可以做一桌子菜。還有去旅遊,我們在車上聊天,我會放粵劇,一句一句地教他們唱。我車技非常好,開車帶他們去白雲山,走四五十個彎的盤山路,看到他們一下擠到這兒,一下擠到那兒,還有下山時,我不打方向盤,看到四個孩子在那兒尖叫,這也是一種溝通,他們蕩漾出來的笑聲,什麼叫銀鈴般的笑聲……我覺得他們很快樂。
看來,“虎媽”、“狼爸”隻是媒體為了便於炒作而刻意贈送給他們的封號,真正的蔡美兒、蕭百佑稱得上是合格的、不乏人情味的家長。
三、考上名牌大學是否就意味著成功?
這是我最感興趣也最困惑的一個話題。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虎媽”、“狼爸”心目中的成功就是考上名牌大學,找個待遇優裕的工作,用功成名就來裝點人生。這也是他們對子女實行嚴苛教育的立足點。可人生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隻有一個模式。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的一句話,顛覆了我對成功的理解。他說:哈佛兩個退學的學生比爾·蓋茨和馬克·紮克伯格改變了世界。
中國的家長期待子女走向怎樣的成功?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隻有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家長們才能誦好各自的育兒經,我們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具創造力、更有個性。如果還是千軍萬馬爭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那麼,不管“虎媽”、“狼爸”的水平有多高,培養出的孩子學曆有多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些子女也隻是聽話的“犬子”而已。
責任編輯/張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