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本 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1 / 2)

以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為本 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實踐·實訓

作者:張學芹 史宏

摘 要 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關鍵在於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同時也要提高其職業認識能力。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貫穿於學生選擇專業—學業生涯—入職訓練整個過程。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就業競爭力;高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0-0157-02

據官方數據資料統計,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727萬,比2013年再增28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如何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社會、高校、畢業生個人都要直接麵對的問題。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課題組曾做過一次關於“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期望與評價”的深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順利就業,最需要提高的能力依次為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和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變和創新能力、職業認識能力、團隊工作能力、與專業技能相關的一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1]。而人際交往與溝通和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變和創新能力、團隊工作能力正是職業核心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是在職業生涯中,除去崗位專業能力外的其他能力,是所有行業和職業都需要的能力,具有可遷移性[2]。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八項,稱為“八項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3]。

由此可見,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的關鍵點就是提高其職業核心能力。那麼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認識能力,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緩解就業壓力呢?

1 加強職業準備教育,培養學生正確選擇職業的能力

高中應開設職業規劃課程 現實中的很多高中畢業生填報誌願時,對所報專業往往不是很了解,一味追求“熱門”,或是父母包辦,往往忽視了自己的興趣、性格和能力。所以,在高中階段也應該開設一定的職業規劃課程,通過一些測試如《斯特郎—坎貝兒職業興趣問卷》《霍蘭德職業偏好量表》《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等,讓學生對自己加深了解。

加強大學的入學教育工作 進入大學或職業學院後,學生需要適應新的環境,學校各專業院係都要在新生剛入學時加大對本專業的介紹,包括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發展前景等。還要請本專業剛畢業的優秀畢業生(包括成功就業和考研的)給新生介紹自己是如何確定自己人生目標,度過大學生活的。使新生一入校,就要對自己的專業有較深入的了解,並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最初的感知。

提高職業規劃課程的質量 在一個課題組對用人單位的訪談中也發現了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高校畢業生的自我認識及自我職業定位能力不足。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經開設職業規劃課程,但很多都流於形式,應付檢查。職業規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將這些因素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家庭條件、所學專業等相結合,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教師還應在過程中指導學生如何采取切實的行動,逐步去實現人生目標。

2 在學習生涯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1)進行思想政治課改革。高校思政課改革要堅持政治導向不變,同時又要堅持以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目標。教師要根據課程的性質、特點、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把教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通過討論式、探究式、參與式等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訓練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並在探索過程中增強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