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泉蓋蘇文認為是牽製薛廷陀的目的,但接到報告,真珠毗伽可汗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他擔心李靖和李彥從北向遼東進攻,但是,李彥他們好像並不著急,而是穩步前進。這樣,泉蓋蘇文放心了,所以全力阻擋唐軍進攻。
遼東防線他們經營多年,每個城裏都是兵精糧足。大唐距離遠,後勤補給困難,十幾萬大軍,後勤是沉重負擔。雖然冬季遼南沼澤封凍,但離開水草,唐軍一樣堅持不住。隻要堅持到冬季,高句麗就算勝利,利用一冬天時間,就可以滅掉新羅。
泉蓋蘇文十分得意,中原王朝又怎麼樣?不是一次又一次敗在了高句麗手裏。如果這一次成功滅掉新羅,再吞並百濟,聯合日本,那就可以反攻大唐,把河北道納入高句麗的國土中。那時候,什麼大唐,根本不算什麼。誌得意滿,信心十足,泉蓋蘇文以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唐軍已是強弩之末,如果失敗在遼東城下,那他們就是徹底失敗。所以都城平壤一次派出五萬軍隊增援遼東城,加上原來那裏的兵力,共計八萬人。加上扶餘城、新北城、蓋牟城、安市城與昌北城,在遼東,高句麗集中了二十萬軍隊,而唐軍總兵力才十萬,加上消耗的,剩下八萬多人,怎麼可能是對手。
但是,全蓋蘇文也低估了唐軍的戰鬥意誌和戰鬥力,更低估了唐軍滅掉他的決心。最主要一點是李世民不是隋煬帝,這一次進攻的軍隊是招募的軍隊,並不是府兵,本來戰鬥力就不一般,加上是複仇之戰,所以,戰鬥意誌十分頑強。
麵對唐軍進攻,高句麗隻是據城堅守,根本不敢出戰。但李世民是有準備的,帶有大量的攻城器械。
最快速的是李績的部隊,他兵發柳城,但卻虛張聲勢準備進攻懷遠,泉蓋蘇文急令高彬領兵兩萬,堅守懷遠鎮。可李績卻突然進攻柳城,最讓高句麗軍隊想不到的是,李績並沒有進攻柳城,而是迅速北上,一舉攻占通定(遼寧新民),迂回反包圍柳城,隻用了不到十天時間,就拿下柳城。
俘虜了兩萬高句麗人,最大的收獲是繳獲了十萬擔糧食。這一下,李績的軍隊根本不用從後麵運送糧食。有了後勤補給,遼東道李績的大軍渡過遼水,向遼東城進攻。這一下,讓全蓋蘇文大驚,才向遼東增援的。
十幾天後,改封親王的李道宗任西行道行軍總管,一舉攻占了蓋牟城和新城。打下蓋牟城,唐軍進攻有了據點,李世民的大軍終於從遼南通過,進逼遼東城下。
但此時已是五月末的時間,李世民的行軍大帳中,身上滿是泥水的李世民連衣服都沒換,立即找來了各路大軍的總管,看到皇上如此,李績問道:“皇上,為什麼這樣?”
李世民笑著說道:“在遼澤過不來,還是閻立德的以土作橋才能通過,沿途有不少隋兵的遺骸,我命軍士埋葬,才弄成這樣。”
李績說道:“皇上仁聖,必能打敗高句麗。”
李世民說道:“前麵情況如何?”
李績說道:“遼東城高牆厚,而高句麗軍有三萬多人,他們存有大量糧食,短時間根本沒問題,我軍利於速戰。”
李世民點點頭,此時已是五月末,從這裏耽誤時間太長,根本無法進攻到平壤。一旦進入冬季,很難勝利,就說道:“我們是攻占遼東,並非在遼東決戰,兩麵進攻即可。李績、李道宗攻城西,張世貴、張儉攻南城,兩麵進攻,務必拿下遼東城。”
眾將一起躬身領命,唐軍在追求速度,所以根本沒做停留,而是稍作準備就開始攻城。城裏守軍三萬多人,而增援的軍隊也有四萬,雖然被擋在白岩城,但也進入遼東一部分。為了拿下遼東城,唐軍隻好分兵阻擋白岩城的增援,李世民可用在進攻的兵力也不足五萬。
雙方兵力差不多,但高句麗軍是守,而唐軍在攻,處於不利地位,戰鬥異常激烈。隻是背土填溝就用了七八天時間,頂著城牆上的弓箭,士兵舉著盾牌掩護工兵背土填城。
李世民騎在馬上看著遠處的遼東城,他臉上是沉重。這裏倒下了太多的漢家兒郎,但不攻占遼東城就無法進攻平壤。
麵對三百多斤的石炮,城牆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但很難摧毀他。城上城下都是屍體,昨天接到李彥他們從薛廷陀方向來的報告,李世民嘴角是一絲笑容。李彥有多大能量,李世民清楚,但他很奇怪,李彥為什麼沒有奪取天下之心?真是一個奇怪的人。自己怎麼也不能輸給他吧?那還有麵子嗎?
想到這,催馬上前,一把提過來一袋土,向城牆下衝去。身後的侍衛嚇得大驚失色,紛紛衝上前保護。
看到皇上親自背土填壕,唐軍士氣大增,都喊著口號向城下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