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
前沿探索
作者:劉豔華 劉濱洋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全麵發展,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誠信理念的灌輸和學生道德品格的形成,確保大學生順利成才。而如今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日益顯現,大學生誠信教育與個人實踐相脫節,針對此問題本文深入分析其原因並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為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提供有益理論借鑒。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教育;原因;措施
誠信是我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作為炎黃子孫是祖國的未來的希望,更應繼承和發揚。在社會現代化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誠信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人的基本道德品格培養立足於誠信,整體上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認同誠信為人的基本原則,但近年來高校部分大學生頻繁出現各種誠信失信問題。
一、 大學生誠信現狀存在的問題
我國教育體製為應試教育,檢驗學習成果莫過於考試測驗。大學生在平時課堂有課堂測驗、課堂作業、期末考試,還有所應具備的能力資格考試如計算機等級考試、四六級考試。一些學生應對考試學風不正,通過夾帶小條或者抄襲他人答案等各種考試作弊行為,而學生心理是麵對眾多考試,采取作弊行為似乎自我安慰是可以原諒的態度。在校大學生課堂誠信缺失屢見不鮮,普遍表現為:曠課、逃課、點名代答、作業隨手抄襲。在專業學術上,更有大學生杜撰實驗數據,寫論文“移花接木”盜用他人學術成果為己所用,隨意從網上下載拚湊整合成自己的論文。
就業誠信是大學生步入社會誠信品格的首要檢驗,在激烈的競爭中當今社會也更重視大學生誠信品質,而一些大學生麵對就業招聘盲目浮誇自我,常見誠信缺失表現為個人求職簡曆造假。大學生在自薦材料中誇大其詞作秀造假,例如學習成績平平卻變成門門優秀,擔任職務比比皆是“學生會主席”,社會實踐更是附上子虛烏有的一些經曆,榮譽證書作假“克隆”他人榮譽成果等等。還有些大學生自身就業定位缺乏深思熟慮,擅自單方撕毀合約,求職過程中頻頻跳槽,另攀高枝嚴忽視誠信品德,破壞社會就業穩定性和損害了學校誠信聲譽。
二、分析大學生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環境負麵影響
在社會經濟發展轉型複雜化的大背景下,更多商業以追求個人利益為中心,盲目拜金主義、形式主義,違背社會職業道德準則,借機社會經濟信用法律不完善,使用各種非法途徑造成眾多誠信失信現象。如食品行業用次品混入原產品加工製造,經濟領域做假賬工資拖欠,市場偽劣假冒商品眾多,政治官場暗箱操作以權謀私等等,這些不道德現象如同大氣汙染籠罩著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致使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受到誤導“對這些見怪不怪”,對身邊誠信缺失現象抱有“寬容”的態度。嚴重損害社會生活健康發展,給高校誠信教育造成阻力。
2.學校誠信教育缺乏實效性
高校誠信教育過度重視德育理論灌輸,但是教育內容空洞化、教育方式陳舊、教育理念脫離實際。這種教育模式忽視大學生德育內化自我教育,使得教育形式化缺乏實效性。高校把成績評定作為學生評價標準,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高校對學生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表現缺乏詳細記錄,對學生道德行為考核的規定不夠全麵,缺乏記載反映學生誠信狀況的內容,更沒有建立學生誠信檔案。而對違反行為規範的學生的約束措拖也不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