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PPP融資模式應用於我國氣象服務項目的前景
產業經濟
作者:孫起
摘要:氣象服務在我國長期處於政府壟斷經營,承受較大的財政負擔。經營性氣象服務在我國仍處於探索階段,氣象服務項目存在投資回收期長的問題。PPP融資作為目前廣泛應用於政府公共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對於解決公共項目融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PPP融資的基本要素,結合氣象服務項目的要點,淺析PPP融資模式應用於我國氣象服務項目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氣象服務;公共服務;PPP融資
一、引言
隨著PPP模式在我國公共項目融資選擇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社會資金的參與有力地加速了政府公共事業項目的發展。氣象服務作為我國公共事業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建設需求的增大也帶來了建設資本的增多,而氣象服務在我國長期處於政府壟斷經營,以政府資金撥款為主,融資渠道比較單一,給政府財政帶來了比較大的負擔。因此,PPP融資模式作為一種公私合作的模式,將社會資本引入公共項目建設,緩解政府財政負擔,可以成為促進氣象服務建設的有力舉措。
二、相關概念
(一)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是指基於大氣科學的理論和技術,氣象部門根據社會、經濟、軍事、生態、防災減災等方麵的需求,運用相應的算法和經驗數據,向社會大眾或私營部門提供各類氣象谘詢的相關工作。
(二)PPP融資
PPP融資即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的合作模式。它是指針對某個特定項目,政府與民營企業或私人資金形成的一種相互合作關係。PPP融資主要是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或公共服務、公共設施項目,由項目參與的各方共同承擔責任和融資風險。政府可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民營企業或私人資金可以通過建設和經營基礎設施的權利獲取收益及回收投資[1]。
三、我國氣象服務項目融資需求
(一)氣象服務融資是氣象服務深化發展的重要需求
氣象服務在我國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完全的公共服務,對公眾和社會相關經濟部門以免費的形式提供有關服務。然而縱觀世界氣象服務發展曆程,氣象服務都經曆了由免費的純公共服務到私人資本參與的私營與公共服務並存的過程,部分國家甚至出現了完全私營化氣象服務的服務體係[2]。隨著我國氣象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需要,氣象服務的價值日漸受重視。西方經濟學中的德爾菲氣象定律指出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而美國航天局於20世紀60年代針對氣象服務進行了成本效益分析,直接指出國家氣象服務的總體投入產出比為1:10[3],可見氣象服務的價值巨大。在旅遊、交通、海事、建設、水利等方麵,氣象服務產品成為行業決策信息的重要依據。因此,氣象服務係統需要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升級氣象服務產品,從而滿足氣象服務深化發展的需求。
(二)氣象服務的融資渠道以政府財政為主,亟待拓寬投資渠道
目前我國氣象服務建設仍然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這造成了政府財政負擔的加重,而氣象服務的公益性以及投資回收周期長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政府作為提供氣象服務的部門,長期的資金壓力與自我補償機製的不足阻礙了氣象服務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先進的氣象設備以及氣象技術的引入與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政府財政的負擔往往引起資金投入有所保留,從而造成服務質量升級困難,服務規模擴大阻滯,服務產品形式單一。
(三)氣象服務融資引入社會資本,改變政府壟斷經營
氣象服務在我國長期處於政府壟斷經營,經營模式與服務形式單一,服務體製亟待完善。政府氣象服務逐漸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缺少升級活力與產品創新,缺乏合作競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氣象服務產品已經難以滿足龐大與苛刻的市場需求。因此,引入社會資本,將有利於改變政府獨自經營的局麵,初步完善氣象服務的私營服務體製建設,通過技術合作、產品競爭、優勢互補加快氣象服務的產品升級,將政府的核心資源與市場化專業的管理經營理念結合,從而帶動整個氣象服務係統的升級,成為氣象服務改革的突破口與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