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
產業經濟
作者:王明靜 陳濤文義
摘要:茶葉是貴州僅次於烤煙、油菜的第三大經濟作物,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全球性商品,湄潭作為貴州重要產茶縣,茶產業的發展對於湄潭經濟發展的作用顯而易見。本文通過對湄潭茶產業的調查研究,了解了湄潭茶產業的發展現狀,找出了湄潭茶產業發展存在品牌雜亂,市場競爭激烈,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加工程度低,質量不穩定,農藥殘留嚴重,投入不足,資金匱乏等問題,並針對問題,從品牌、科技、投入、政策的多維角度提出了發展對策,為湄潭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政策依據。
關鍵詞:茶產業;品牌戰略;標準體係
一、研究背景
湄潭位於貴州省北部,是久負盛名的“雲貴小江南”,被譽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示範縣”和“中國名茶之鄉”。湄潭是貴州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茶產業已經成為湄潭縣的主導產業。湄潭縣發展茶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社會基礎。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茶葉的需求逐漸多元化。因此,需要對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明晰茶產業發展的思路,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二、湄潭茶產業的發展現狀
1、茶園麵積迅速增加,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2011年,全縣茶園麵積、產量、產值分別占全省的85%、262%、322%。2012年投產茶園達到285萬畝,全年茶葉總產量254萬噸,產值165億元,茶業綜合產值30億元以上。經調查顯示茶農的茶葉種植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較大,為50%—80%,可見茶葉種植對於其生活的重要性。24%的農戶所種植品種為黔湄601,其餘種植品種較為分散。
2、茶文化曆史悠久,茶葉品牌多名牌少
我國具有悠久的種茶和飲茶曆史,關於茶文化的起源有很多爭議: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湄潭茶葉在貴州比較有名的茶葉品牌有 :“百道紅牌遵義紅茶”、“蘭馨牌蘭馨雀舌”、“蘭馨牌蘭馨金尖”、“伊愫牌湄潭翠芽”等。雖然湄潭茶葉品牌種類多,但真正在貴州乃至全國知名的、有影響力的很少,而且假冒偽劣的現象也很嚴重,導致品牌形象受到嚴重的毀損。
3、茶葉生產、加工、銷售情況
經調查,有56%的茶農所在區域有專業的茶葉生產基地,這對茶葉的產銷相結合是非常有利的。被調查農戶中,幾乎沒有自己對自己生產的茶葉進行加工,有21%的茶農將所產茶葉賣給中間商,主要通過茶青交易市場來完成銷售,其他的茶農則選擇直接將自家所產茶葉賣給茶葉加工企業。茶葉的主要加工都是靠加工廠的收購加工來完成的,據農戶反映,他們茶園附近的茶葉加工企業有5家以上。77%的農戶的茶葉售價都在50元左右,價格相對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貴州茶葉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品牌雜亂,市場競爭激烈。貴州茶葉品牌眾多,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很少,雜牌企業的生產能力較低,質量不穩定,與名牌企業之間形成惡性競爭。貴州省茶葉商標有 200 多種,已注冊的茶葉品牌多達150 多種 。從局部看,這對一個縣的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從全省乃至全國範圍來看,卻未必起到促進作用。
2、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加工程度低。茶葉加工企業的規模滯後於茶葉生產基地的建設,企業的加工技術科技含量低,設備落後,人才缺乏,產品質量不高,結構單一。機械化、標準化程度低,大多數企業靠手工操作 ,機械設備陳舊,導致企業產品質量不穩定,效率低下。
3、質量不穩定,農藥殘留嚴重。在茶葉生產中施用農藥後一部分農藥直接或間接殘存於茶葉中以及土壤和水體中,殘留在茶葉中的農藥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調查發現,湄潭縣的很多茶場沒有茶葉質量檢測的基本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導致企業對產品的質量不能進行有效監控,所以造成企業盲目生產。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基本上所有的茶農在茶葉生長過程中都會使用化肥和農藥,農藥支出在茶農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農藥殘留現象嚴重,著嚴重影響了湄潭茶業的持續發展。
4、投入不足,資金匱乏。資金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是企業一切活動的血液和源泉。資金的來源有三個渠道,一是企業自身,二是政府,三是外商投資。首先,除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都是民營小企業,資金非常有限;其次,政府對茶產業的重視程度不夠,政策各異,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配合;最後,投資市場很難把投資方向對準農產品市場,特別是茶葉市場,資金大多都投向近年來比較熱的行業,比如房地產、金融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