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生產的規模效應先遞增後遞減。
進行上述假定後,我們可以認為,存在w1和w2,當社會成員的財富小於w1時,人們隻能利用自給函數進行生產,而後將財富投資於資本市場獲取收益;當財富介於w1和w2之間時,人們可以利用F2(l,k,p)進行生產,但隻能利用政府提供的準公共物品進行投資,即w1=k~;當人們的財富在w2以上時,人們不僅可以利用更具生產力的生產函數,而且可以向私人部門購買準公共物品和服務,以選擇更優化的方式進行投資,即w2=k~+p~。
從而,社會中被分成了三個層次的收入群體:一是隻能利用F1(l)進行生產的貧困階層;二是可以利用F2(l,k,p)和政府提供的準公共物品的中產階層;三是可以利用F2(l,k,p)、政府提供的準公共物品以及自己購買的私人部門準公共物品的富人階級。
下麵我們來分析政府行為的變化對三者的影響。當政府能夠提供的準公共產品相當少的時候(設該臨界值為g1),中產階層的一部分人會選擇和貧困階層同樣的生產函數,即F1(l),原因很簡單,當政府可以提供的準公共產品較少而自己又無法購買私人部門的產品時,社會成員若選擇F2(l,k,p)=n`kαp1-α則會麵臨著較小的規模效應,也就是較高的成本,當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時,人們會放棄這個生產力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同理,如果政府提供的準公共產品足夠少,那麼一部分富人階層也會選擇第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因此,隻有一部分更加富有的富人階層會選用第二種生產方式。此時,中產階層和前一部分財富較少的富人階層都會變為貧困階層,更富有的富人階層仍停留在富人階層。
當準公共物品領域國有經濟相當少的時候,我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會中不存在中產階層,貧富差距拉大。
然而,當政府提供的準公共產品很多的時候(設該臨界值為g2),很多的富人階層則會改變決策。因為隨著規模效應先遞增後遞減的規律,在準公共產品提供很多的時候,邊際成本會上升,從而也會造成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的情況,使富人階層也不得不放棄從私人部門購買產品進行生產。不但如此,在他們選擇生產函數中的資本投入時,也會考慮到這一點,從而減少準公共產品的投入,使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以達到最大化的收益。此時,富人階層和中產階層沒有區別,同時,中產階層的財富都會更加靠近中產階層中較貧困的那一部分。
當準公共物品領域國有經濟較多時,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中的富人階層消失,貧富差距縮小。最終可以得出,當政府對準公共物品的控製增強時,即國有經濟占有較大比重時,可以使社會公平得到更好地實現。(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彭積敷. 論城市準公共物品的合理提供[J]. 經濟經緯,2005 (3): 70-72.
[2]周自強. 公共物品概念的延伸及其政策含義[J]. 經濟學動態,2005 (9): 25-28.
[3]安佰生. 標準化的準公共物品性與政府幹預[J]. 中國標準化,2004 (007):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