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準公共物品領域國有經濟作用的不可替代性(1 / 2)

準公共物品領域國有經濟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經法視點

作者:付大源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準公共物品在社會中的必要性,並且著重通過數理模型分析為什麼準公共物品可以促進社會分配更加公平,通過模型退出當準公共物品領域國有經濟較多時,社會中的富人階層消失,貧富差距縮小。最終得出結論,當政府對準公共物品的控製增強時,即國有經濟占有較大比重時,可以使社會公平得到更好地實現。

關鍵詞:準公共物品;公平;國有經濟

準公共物品,是介於私人產品和純公共產品之間的一類物品。準公共產品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屬於“不純”的公共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按照國際通用標準)第一類是具有排他性但弱競爭性的準公共產品,如醫療、教育、保險、俱樂部產品以及水、電、氣等自然壟斷產品;第二類是具有競爭性但弱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如森林、草原、公海等公共資源以及孤兒院、養老院、扶貧、垃圾處理等社會福利。

那麼為什麼準公共物品需要存在與社會中呢?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在經濟學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一個定理,當我們追求效率的時候常常需要損失公平,但當我們想要實現公平的時候常常要以效率的下降為代價。大多數國家治理的基本思想在於“兼顧效率和公平”,這便意味著效率和公平二者都沒有實現函數(如果可以表示成一個函數)中的最大值,隻是在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證經濟發展的立場上,做了二者的權衡。在本文中,我們對於準公共物品的公平特性進行進一步討論與分析。

首先需要指明的是,準公共物品是可以進行資本化,從而轉化為生產力的一部分,具有增值功能。這一點不難理解的原因在於,準公共物品的消費一定程度上類似於資本品的投資。舉例來說,我們通過乘坐高鐵出差是為了增加更多的業務,我們通過通信行業來更好地調配資金,我們接受教育為了以後更好的發展,就連我們逛公園也可以理解為放鬆心情,為再生產提供動力。因此,準公共物品隻是區別於一般資本品的另一種可以作為投資的資本品。於是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模型分析的起點。公民對準公共物品的消費程度可以反映出將準公共產品作為投資品的程度。

其次,國家會有對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基本的生活資料可以由國家進行統一分配,也可以由私人部門提供。準公共產品的供給是由分配方式決定的。同時,社會成員先在生產領域的投資時,一般資本和準公共物品的消費構成了投入的兩個要素,人們需要尋求二者的最優配置,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準公共產品的消費狀況會對社會生產產生影響。最後,社會成員在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時,社會生產和財富分配會產生動態變化,從而影響人們的最終福利。

我們對模型進行如下的6個假定:

(1) 社會成員均需首先進行生產活動的投資,而後進行消費和財富積累;

(2) 在生產函數給定的情況下,社會成員的收入不同,即存在低中高收入者;

(3) 對於社會成員中的低收入群體,他們沒有能力去改變準公共產品的消費狀況,因為他們所消費的準公共產品都是滿足生活的最低要求的部分;而中高收入者,他們可以尋求在準公共產品和一般資本品的投資中進行配置以達到最大效用;

(4) 社會中的準公共物品的提供來源於兩部分:一是政府免費提供,即國有經濟提供的部分(如果以很低的價格提供也是可以的,可以將很低的價格分解為正常提供和免費提供兩部分),假設這一部分的量為g~;二是向私人部門購買。但購買的數量需要達到p~一定量私人部門才會提供;

(5) 社會中有兩類生產函數:一是自給性生產函數F1(l),隻有l是其投入的生產要素,自給勞動的產出為F1(l)=n。第二類是更具有生產力的F2(l,k,p),需要投入勞動l和資本品(資本品包括私人資本k和準公共物品p),每個社會成員隻能投入1單位的l,其產出為F2(l,k,p)=n`kαp1-α,但隻有資本品達到一定值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生產函數,設該值為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