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貴州農村金融體係發展曆程回顧
財政金融
作者:羅丹
摘要:貴州是一個欠發達的農業省,農村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經濟發展滯後。農村金融的發展對解決目前的“三農”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通過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貴州農村地區正規金融機構以及村鎮銀行等新的農村金融組織的變革與發展情況,找出貴州農村金融發展的特點,並提出建議。
關鍵詞:改革開放以後;貴州;農村金融
一、1979——1993年貴州農村金融的恢複階段
這個時期貴州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是中國農業銀行貴州分行、貴州農村信用合作社、貴州郵政儲蓄機構的恢複。
(1)中國農業銀行貴州分行的恢複與發展
1979年3月13日,中國農業銀行正式恢複。中國農業銀行貴州分行在1979年8月也正式恢複。在管理範圍上,同時還領導農村營業所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銀行的業務既有辦理農村的農業和工業的各項存貸款,也有農副產品收購貸款,供銷合作社係統貸款。中國農業銀行的恢複之後,也成為了農村地區唯一的國家銀行。
(2)貴州省農村信用合作社
1979年中國農業銀行恢複以後,農村信用社作為中國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接受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並仍沿襲“行政合一”的體製。1984年8月國務院批轉中國農業銀行報告,發出《關於改革農村信用合作社管理體製的報告》,從這個時候開始,恢複農村信用合作社金融性質的改革在全國展開。在各種改革後,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權力被進一步削弱。
(3)貴州郵政儲蓄機構的恢複
1986年國務院批準郵政部門恢複辦理儲蓄業務,並在郵電係統內設置了郵政儲彙局,對郵政儲蓄、彙兌等項金融業務進行管理。起初,是郵政部門代理人民銀行經辦儲蓄,存款全部繳存人民銀行。1990年後,郵政儲蓄改為自辦,但吸收的存款仍然全部轉存人民銀行。
二、1994——2002年貴州農村金融的探索階段
在農村金融機構紛紛恢複以後,農村金融仍各種矛盾突出。為了解決這些矛盾,中央進行了一係列自上而下的農村金融改革。貴州農村金融在這種大背景下,也悄然發生著同樣的改變。
(1)中國農業銀行貴州省分行的改革
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使得農業銀行的大部分政策性業務逐漸脫離。1996年,農村信用合作社與農業銀行脫鉤。從1996——2002年貴州省農行與農信社農業貸款比也發生了變化。根據《貴州年鑒的》的數據,農信社的農業貸款比逐年上升,農行逐年下降。
1997年後農行政策性業務剝離速度加快,追求利潤也成為了農業銀行經營的主要目標。
(2)貴州省農村信用社的改革
1996年,國家決定把農村信用社逐步改為由農民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入股社員服務的合作性金融組織。1996年農村信用合作社脫離了農業銀行的領導,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統一監管。
經過這些改革和發展後,農村信用社也成了新時期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主要力量。同時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仍然有許多矛盾。農村信用社也沒能成為農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組織。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貴州省分行的成立
1994年11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北京正式掛牌,隨後設立了省級分行,但還沒有基層分支機構,相關業務由中國農業銀行代辦。貴州省農業發展銀行於1994年成立。其主要業務是負責與糧、棉、油收購有關的政策性貸款運作,在主要農產品的流通和儲備領域發揮重要作用。1996年,貴州農業發展銀行的分支機構延伸到了縣,建立了自己的營業網點,中國農業銀行代辦的業務也改為自營。1998年,國務院將農業開發貸款劃撥由農業銀行管理。由此,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為了專注於糧、棉、油流通領域的政策性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