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新舊《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製度》的修訂(1 / 2)

淺析新舊《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製度》的修訂

財政金融

作者:林兆周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財政體製改革的深入,我國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製度也發生巨大的變化。文章在對新舊製度修訂大體概況介紹的基礎上,分析了舊製度財務中存在的問題,並指出新製度改革中取得的成果,同舊製度相比在修改部分做了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廣播電視;財務製度;監管;核算

2012年12月底國家廣電總局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製度》(以下簡稱新製度),對1997年1月1日出台的《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製度》(以下簡稱舊製度)進行修訂,在舊製度的基礎上增加或修減了一些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內容,有突破,也有創新,能結合當前廣播電視事業單位財務現狀的發展實際做了及時的調整和補充,可以說是與時俱進[1]。通過新舊製度的分析,結合近幾年財政體製的改革現狀,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情況,談談一些粗淺的觀點。

一、新舊製度修訂的大體概況

從章節分布上看,新製度多了一個章節,體現在第十二章“財務監督”;從字數上看,新製度多了兩千多字,舊的8500多字,新製度則有11000餘字;從條數上看,新製度84條,比舊製度多了24條;從稱呼上看,各級各類廣播事業單位舊製度簡稱為“事業單位”,而在新製度上則統稱為“廣播電視事業單位”;從內容上,舊製度第五章節的“結餘及其分配”修訂成“結轉和結餘管理” [1]。

二、舊製度中財務製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滯後於財政體製改革發展的需求

1977年至今,廣播電視事業的財政體製改革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在財政體製改革上的力度和廣度不斷深化,突出體現在資產管理改革、政府采購改革、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政府部門預算改革、國庫集中支付製度改革等方麵[2]。舊製度在改革深化中很多內容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特別是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廣播電視事業單位管的比較死,如:隻能講宣傳任務社會效益,不能突出經濟效益,間接排斥商品和市場經濟;廣播電視在資金籌集渠道上不能多元發展、多種經營[3];廣播電視單位財務收支高度集中,利益分配單一等等都滯後與單位自身的發展,舊製度的財務運轉模式難以適合新的需求。另外,廣播電視單位在單位性質和業務內容等方麵也發生變化,單位規模、收入來源、經費支出去向、結轉結餘、經濟結構等都發生改變,出現了不少新的經濟事項,難以做到與時俱進。

(二)開放性與全麵性略顯不足

舊製度在開放性和全麵性上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多不足。在開放性上對不少製度裏的內容規定的過細,操作性和時代感不強,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也難以做到製度保持相應穩定的要求,如經費預算編製方法、固定資產報廢、固定資產轉讓、開戶銀行等方麵都有特定的規定,大大製約了財務的管理體製發展[2]。在全麵性上也存在諸多不足:從範圍上看舊製度的範圍局限在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各類廣播電視事業單位,未包括非政府部門主管的單位;在清算中沒有把“分立”的部分考慮在內,致使清算不全麵;在資產管理上,沒有把“在建工程”納入資產管理[2],導致在建的工程在決算報表上與實際的資產數字不相符,存在漏洞;在財務管理中,對一些新出現的問題沒有做規定,導致一些經濟業務無章可循。

(三)財務監督和監管不完善

財務監管作為國家財政監督的基礎,是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舊製度中缺乏財務監督和管理,也出現了係列的問題急需要解決。我國現行財務報銷製度的內控程序大致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發票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三是財務監督,特別是在監督管理中存在不少漏洞。如以假發票報銷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滋生了很多腐敗的現象;報銷的範圍越來越大,公私沒有分清楚;借用公款報銷很多私人消費的經費,公款揮霍和貪汙現象屢禁不止;加上財務人員和單位領導責任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信息分類混亂、處理票據滯後、憑證收集不全等現象出現,導致會計工作混亂。

(四)會計從業人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廣播電視事業單位遍布全中國,規模和級別也各不相同,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差異也大相徑庭。舊製度中對會計機構的設置和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沒有做過多的要求,缺乏規範管理,不少單位的會計從業人員學曆較低、素質不高、專業知識不強,財務管理工作難以到位,也間接影響到單位目標的實現。

(五)財務分析指標和經濟核算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