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視閾下金堂縣社區院落整治模式研究
公共管理
作者:宋長善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體製的轉軌與社會轉型,利益主體出現多元化的趨勢,社會問題也日趨複雜,治理社會的模式也應該有所變革。本文主要針對成都市金堂縣老城區北濱花園成功的院落整治模式進行研究。通過研究發現,北濱花園整治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小區能夠在黨小組的領導下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發揮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本文旨在將北濱花園院落整治模式進行經驗總結並為其他社區的院落整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治理;社會力量;院落整治
一、社會治理的內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使用了“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所謂社會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範,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1]
現代社會是一個複雜性、不確定性、多元化的社會,因此傳統社會那種依靠單一政府去解決公共問題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社會治理強調多元主體的合作與協商,強調各個主體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來解決公共問題。本文主要對北濱花園的院落整改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其在整治過程中運用了社會治理中的多元治理,通過黨組織的指導,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充分發揮了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
二、北濱花園整治前後情況對比
北濱花園始建於1995年,地處金堂縣縣城老城區,小區共有住戶205戶,建築麵積29000平方米,常駐人口500餘人,是成都市金堂縣趙鎮老城區小區建設最早的幾個規模性小區之一。
北濱花園整治前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1)管理呈現髒、亂、差的現象。院落內下水管道經常堵塞,汙水四溢,“7·9”洪災後情況更加嚴重;院落自身車輛亂停亂放,一到晚上則“水泄不通”,甚至行人都無法穿越,不僅車輛經常擦掛,而且居民安全也難以保障;大門無人看守且前後貫通,外來人員、車輛隨時可以從院落內穿過,治安狀況極差;院落道路高低不平、坑坑窪窪,院落群眾怨聲載道;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北濱花園的入住率很低。(2)居民參與意識不強。北濱花園第一次召開全體業主大會時,全小區205戶,參加業主大會的大概100戶左右,出勤率不到50%,小區內的居民對本小區的事務漠不關心。
但是經過整治的北濱花園,各項各類組織建立完善,各項規章製度健全,門衛24小時值班,機動車停放有序,電瓶車、自行車進行歸點,管理進一步規範;院落道路平整,綠化蔥鬱,牆麵光潔,文化氛圍濃厚,環境進一步美化;安裝了監控係統,增設防盜刺網,流動人口管理、網格化管理細致深入,居家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修建了居民議事室,完善了自治管理平台,居民參與和自治的意識與能力進一步提高,小區更加平安、文明、和諧。
三、北濱花園社區整治的經驗
那麼北濱花園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功的整治效果的呢?通過實地調研,我們發現北濱花園能逐步由一個髒、亂、差的院落變成一個幹淨、有序、治安狀況良好的新型現代化小區,是與社區中的各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小區建設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建好黨組織
在街道的指導下,小區院落內成立黨小組,充分發揮黨小組、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社區黨小組作為最基層的黨組織不僅要貫徹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政策,而且還對社區的工作起到指導作用。黨小組的成員不僅帶頭引領小區內業主,而且積極調動各種社區力量共同參與院落的管理和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這是因為政府具有強製力,擁有比其他社會主體更多的資源和能力。[2]所以,在目前金堂縣的社會組織發展還處於萌芽以及自治組織還沒有能力完全自治的情況下,需要政府對社會組織和自治組織的發展給予支持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