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內涵及對國家發展曆史意義的分析
公共管理
作者:侯向群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闡釋中國夢的同時,也多次論述了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及相關問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重要組成部分的實現中國夢,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對發展科學社會主義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總結了中國夢的內涵,分析了實現中國夢理論的意義,探討了實現中國夢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了實現中國夢與促進世界和平。
關鍵詞:中國夢;中國夢內涵;和平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夢之所以能夠在現實之中國凝聚社會共識、激發創造活力,就因為其中飽含中國精神。“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夢想的力量,就蘊藏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裏,蘊藏在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辛勤工作中。中國夢的提出,使個人夢想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才有個人的全麵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及全體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願望。“因此,中國夢必須把它放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放到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中、放到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去解析。實現中國夢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當代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它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引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指南針,而且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1.中國夢的定義與內涵
“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弘揚中國精神和凝聚中國力量,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夢。對於個人,代表了社會和諧進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對於民族,代表了中華文明在複興中進一步演進的“文明特征”。對於國家,代表了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的“實力特征”。
在“中國夢”的這一科學定義中,至少包括如下內涵:其主體是中國人民;其實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其內容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其目的歸宿和目標指向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為中國人民造福;其實現的根本路徑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人民的精神和凝聚中國人民的力量;其實現的關鍵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中國夢,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博物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過程中,習近平發表的重要講話之一。中國夢代表了新一屆政府對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和信心。
2.中國夢的奮鬥目標
繼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提“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重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也意味著中國的發展水平將登上兩個新台階,為“中國夢”的實現鋪平道路。可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中國夢的奮鬥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3.實現中國夢理論的意義
中國夢理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成果。隻有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我國當代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麵,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境界。自改革開放以後,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方針,創立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3.1強調“堅持以人為本” 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邏輯思維形式,在批判曆代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揭示和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剩餘價值規律。
馬克思的這兩個規律的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它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政治科學,或者說是一門政治學;不是社會學。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表現和實踐。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看做是人類必然經曆和發展的文明階段,然而此階段本質上就是一個更加高級、以我們每一個人全麵發展和自由為基本的社會形式。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這在本質上是對曾經的社會主義扭曲過的價值原則的糾正。原本,1871年誕生的巴黎公社是第一個工人階級政權,它在實踐中就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重要原則。
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同誌對實現中國夢的闡述更加鮮明和直接的表現出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我們黨必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本質工作上做到尊重人、體貼人、愛護人、關心人、幫助人,並進一步促進人民的全麵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那麼,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什麼呢?胡錦濤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實質上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基礎和目標,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重心,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把滿足人民不斷提升的物質文化需要放在首位,從實際工作上保障人民的各項利益,讓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到每一個人民。”這就說明,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其本質就是以廣大群眾的利益為本。
“以人為本”既是中國夢的終極關懷,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中國夢圓,要靠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的改善,一個個人民福祉的玉成來實現。
3.2探索人類文明多樣化發展道路
成就“中國夢”,不僅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開拓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發展的偉大過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式是中國發展的一條康莊大道,這條路與其他國家發展不同,它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人間正道”。
近年來,中國在不斷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成功抵禦了國外的金融衝擊,同時,還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實踐證明,實現“中國夢”對世界也有重大的“利好”。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人類走向更高級的文明形式演進提供了新範式。
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論何種社會形都是我們每一個人形態的外在表現。我們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也就是要從這個階段的人作為出發點。在這個階段的我們每一個人,不但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同時也是現代化發展建設的最終歸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滿足人的需要作為第一出發點,一切依靠人、一切為了人。
3.3進行根本性改革
隨著1972年中美兩國建交,世界又一次展現在了中國麵前,中國又一次看到了外麵的世界:中國在驚異於外麵世界的絢麗多彩的同時,也意識到:如果繼續閉關自守,隻會被時代所拋棄,清朝就是典型;我們發現,中國農村“一大二公”、政社合一,脫胎於前蘇聯集體農莊的人民公社製度,過於意識形態化,過於僵硬死板,已經嚴重阻礙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了!於是,中國的“改革”就率先從農村發軔,在農村進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土地製度改革。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雖然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但是作為它的實現形式的是具體體製,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成為嚴重阻礙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此,必須對它進行根本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