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解放生產力,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是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製的全麵改革。改革不是原有體製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它的根本變革。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對生產力的嚴重不適應,已經不是個別“環節”、“方麵”的問題,而是全局性、整體性的,因此對它進行細枝末節的修補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進行根本性改變,改革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說到底,我們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最終目的也就是為了人的解放。
3.4研究改革攻堅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改革開發的曆程中出現了諸多新問題和新狀況,這也使得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第一,當前的改革是處於世界壓力下的改革。成功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已經跨入了開放倒逼改革階段。第二,當前改革是比較全麵的改革。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逐步建立了市場體係,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已經逐步成型。第三,當前改革是深層的改革。我國的改革具有明顯的市場取向,也就舍棄了以前計劃經濟發展體製,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的新市場機製。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是以挑戰新的發展道路,在外求突破、穩步推進、逐漸過渡、努力實現最高目標。第四,當前的改革是普遍涉及到人民自身利益的改革。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革給人民帶來了實際利益,不但較少的影響舊體製所能給人民提供的利益,而且新體製的完善更是增加了許多切實的實惠。第五,目前的改革是局麵複雜的改革。複雜,不但從利益關係體現出來,也從改革與發展的矛盾交織體現出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關係到人民利益的的方麵也將作出調整。而利益關係的調整則存在著它的社會承受限度。在過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人民的生活和利益,那麼它就必然不切實際。目前,如何才能將懸殊的貧富差距消除,讓人民共同走向富庶的道路,如何解決貧困人民的生活等問題,已成為社會的一大熱點問題。
4.實現中國夢與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
中國夢指的是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中國夢”其本質就是努力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複興、社會和人民的和諧與幸福。當前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全麵發展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前提和要求,同時,“中國夢”也呈現出了此階段社會發展的諸多特性。從曆史唯物主義來說,曆史是人民創造的,那麼曾經的中華民族燦爛的輝煌成就都是人民創造的。而現代的中國夢,必須是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那麼中國夢還是人民創造的。
4.1實現中國夢更加注重發展的社會公正性
實現公平和效率的有機結合,阻止兩極分化的發展,讓改革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到所有人民。實現中國夢,不能離開始終堅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隻有始終如一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要重視發展中的公正性,使公平效率能夠有效結合起來,從根本上預防兩極化發展,讓改革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共良好發展模式。
習近平同誌指出:“中國夢歸結起來也就是人民的夢,所以它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人民,需要切實造福於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和總目標,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中國夢的價值導向。生活在這個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4.2實現中國夢更加注重發展的全麵性
“十一五”時期,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的主要矛盾,人民小康生活還處於低水平、不全麵、不平衡狀態。
“十二五”期間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關鍵時期,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質量和水平,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從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把握“四個更加注重”。超越隻注重經濟發展模式的道路,追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層麵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堅持道路、實現夢想,在現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體現社會發展的全麵性、協調性與公平性,抓住重點,把握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努力促進公平正義的逐步落實和實現,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作為後發的國家,發展中國家在製定發展策略時,一般都是將經濟增長作為社會發展的唯一發展指標,在對經濟衡量的時候,習慣采用人均國民收入來衡量經濟發展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治、文化等社會層麵的發展,所以,這些國家接下來就改變了發展的根本戰略,並要求改變用人均收入衡量的方式,所謂的發展就必須要實現社會建設和政府改革方麵的進展。
4.3實現中國夢更加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
科學社會主義即科學的政治學理論,是關於人們認識社會的具體科學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從最廣義的含義上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表現。這就表示黨將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的價值體現逐步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這也從根本上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本質,因而實現中國夢更加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有著重大意義。
可持續性是指一種可以長久維持的過程或狀態。人類社會的持續性由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三個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這種可持續的理念,可以和個人的生活願景聯係在一起。
中國夢不僅僅是國家的夢想,也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個體的夢想。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使人類與自然、資源以及生態華景能夠和諧發展,這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具有警示意義。
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一般都是采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落後的發展模式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而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日益突出。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急劇惡化。很多人聽到綠色、環保、可持續性,就以為要放棄生活中的很多便利,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做減法。回歸傳統中吸取好的部分,把好的部分植入現代的生活方式,並不會降低生活的質量。伴隨可持續性理念在中國的深入,個人富裕重新定義為在需要時可以“更暢通地獲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未必要個人擁有這些產品和服務。
4.4實現中國夢更加注重發展自主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