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1 / 3)

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係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憶江南》,以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朗誦。

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

翁卷《鄉村四月》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裏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麵,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張誌和《漁歌子》

張誌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麵,漁翁頭戴青色的鬥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麵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蒙蒙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1)“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

(2)“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實的用詞,充分地說明了農民的勞動的繁忙緊張,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讚美之情也體現無遺。

(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動描繪了鄉村裏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小孩子哪裏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麵學著種瓜。一個“學”字,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5)“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兩句點明時間是在春季,正是鱖魚上市的時節,地點是在西塞山前。全句為: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語不須歸。”全句意思為:頭戴青鬥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閑自得之情溢於言中。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有條件的可配上優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達到在朗讀中加深體會,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在朗讀中自然成誦。

二、抒發春恨秋愁的古代詩歌

一年級下冊

第四課:《古詩兩首》之一

孟浩然《春曉》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隻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五年級上冊

王安石《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一詩,據說是詩人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表示的是再次赴京榮遇之際,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有的鄉情仕意。當然,對於小學生而言,這一點可以不必深究。如果從詩的字麵上看,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詩。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隻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1)“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所見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過幾重山就是鍾山。而鍾山,就是詩人的家鄉。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是山高水長,路途遙遠。為什麼詩人覺得隻是“一水”“隻隔”呢?實際距離和心理距離產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說明了詩人人在途中,卻心係家鄉。戀鄉之情躍然紙上。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句點明了詩人離鄉的時間,正是草長鶯飛的春天。看到春天滿目的新綠,想到春天去了,有再來的時候,而自己離開了家鄉,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這一思鄉的愁緒像春天的草一樣,很快地滋生、蔓延起來,當春風吹綠江南岸的時候,詩人的心裏也充滿了鄉愁。詩人的思鄉情從離開家鄉的時候就開始了,剛剛離開,就已經想著回來,更見其情之濃烈。詩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為詩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蘊涵著團圓之意。

此詩對字的錘煉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麵。

三、古代哲理詩歌

二年級下冊

第二課:《古詩兩首》之一

白居易《草》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首詩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會長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環,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也不能把它燒盡,隻要春風一吹,小草又會蓬勃生長。

三年級上冊

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之一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這首詩寫於公元1073年,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國美女,原為浣紗女,後被越王勾踐選入宮中,獻給吳王夫差為妃。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麵評價。這首詩的流傳,給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學習目標

1.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默寫《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朗讀指導

重點要放在怎樣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韻。可以結合看圖,邊讀邊想象,感悟詩句的含義。在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誦讀,必須注意把握好停頓,把握好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律。例如,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要突出“開”“回”“出”“來”等詞語。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總”等詞語。

在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對詩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可結合課後第二題,讓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第一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第二組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水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蒙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導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文字描繪的畫麵。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想象的畫麵,既可以是畫詩的局部(某一句詩),也可以是畫詩的整體,隻要能大體符合詩意即可。

三年級下冊

第二課:《古詩兩首》之一

朱熹《春日》

《春日》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裏。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裏遊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尋芳”,遊覽、賞玩美好的風景。“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於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並發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後安葬處的近旁。“濱”,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聖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

“無邊光景一時新”:“光景”,風光景色。“一時”,一個時辰,這裏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全句的意思是:那裏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等閑識得東風麵”:“等閑”,平常、隨便。識得,認識到。“東風麵”,春風的麵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萬紫千紅總是春”:“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鬥豔的景色。“總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隻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後。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這首詩前兩句是從感性上得到認識,後兩句從理性上受到啟發。同時,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描繪春天的景色,“無邊光景一時新”是虛寫,“萬紫千紅總是春”是實寫。虛實結合、寓哲理於感性形象之中,不僅把春天描繪得生氣勃勃,而且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給人以理性的思考,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讓學生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古代詩歌的熱愛感情。

學習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朗讀指導

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可以結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技術指導,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