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2 / 3)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

讀的時候,注意詞與詞之間節奏不要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強調的內容要讀重音,比如“誰”“春風”“東風”“總是”“春”。

四年級上冊

第五課:《古詩兩首》

蘇軾《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致,卻另辟蹊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橫著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麵看,奇峰陡峭;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則是危崖險岩;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麵目,為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隻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麵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陸遊《遊山西村》

詩人陸遊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的主線,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氣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教學的難點是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朗讀指導

要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如,《題西林壁》中的“嶺、側、峰、低、各、同、山、目”要適當延長聲音;“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比如,“遠”稍強,“近”、“高”強,“低”又是稍強;或“遠”稍強,“近”稍弱,“高”稍強,“低”稍弱。“真”、“隻”要讀作重音。

四、古代友情詩歌

二年級上冊

第二十五課:《古詩兩首》

李白《贈汪倫》

《贈汪倫》這首詩前一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乎意料,朗讀時要讀出意外的語氣來。

後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深情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者將“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朗讀感悟

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練,表達簡潔,意蘊深長,學生的領悟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需要日後來咀嚼,需要人生閱曆來豐富。我們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

《贈汪倫》這首詩前一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乎意料,朗讀出要讀出意外的語氣來。

後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深情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作者將“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

賀知章《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裏那個老人家,麵對故鄉的小頑童,在感歎時移世易之餘,湧現在心頭的或許是那鞍馬困頓的人生旅途,是那故鄉的清風明月,是那童年時聽到的兒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離家老大回”時急切的足音……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年逾八十告老還鄉時,玄宗皇帝親自作詩送別,還將鏡湖賜給他,太子和百官為他餞別,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隻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這一點與史籍記載賀知章一生臨達豪邁、不慕榮利是一致的。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朗讀感悟

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練,表達簡潔,意蘊深長,學生的領悟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需要日後來咀嚼,需要人生閱曆來豐富。我們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

《回鄉偶書》這首詩寫自己回到久別的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生動含蓄,富有生活情趣。首行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朗讀時,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

次行“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己久而愈深的鄉土之情。朗讀時,可以突出語音語調的變化。“無改”讀得昂揚一點,“衰”讀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麵。由於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做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為精彩,隻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後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讀者眼前。朗讀時,可以讀出兒童般的天真浪漫來。

四年級上冊

第二十課:《古詩兩首》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是指安西都護府,在今天的新疆庫車附近。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麵,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二是讓學生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兩首詩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古代親情詩

一年級上冊

第六課:李白《靜夜思》

《靜夜思》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著作者的心弦;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裏,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內容的形象反映,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複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古詩。

學習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1個偏旁“攵”。

2.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產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3.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朗讀感悟

1.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

2.小組合作,試讀詩歌,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學生自由讀,說說在讀這首詩時,你仿佛看到了什麼。

4.啟發想象,熟讀成誦。播放柔和的音樂,創設一種意境,讓學生配上簡單的動作邊做邊讀,熟讀成誦。

三年級下冊

語文園地五:讀讀背背:孟郊《遊子吟》

詩的大意是,孩子要離開母親遠行,母親一針一線仔細地為他縫製衣衫,針腳縫得密密的,擔心他不能早日歸來。母親的關懷就像春天的陽光,哺育了小草,這樣無私的母愛,做子女的如何能報答得盡?可讓學生大致了解詩意,然後把全詩背下來。也可以找一些相關的詩詞名句讓學生積累。

五年級上冊

張籍《秋思》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常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全詩的大意是: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後,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1)“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平平敘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遊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態。那麼,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淒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羈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麼豐富的想象啊!

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隻有修一封家書了。可寫一封家書,來表達離情別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執筆之際的情態:心裏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情態的描寫,使我們對詩人的濃鬱思鄉情有所體會。

(2)“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裏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複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並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隻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