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朗誦既要描繪出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靜謐的自然美景,也要傳達出詩人對宇宙無窮而人生苦短的思索;既要傳達出遊子思婦天各一方的傷感惆悵,也要傳達對生命的依戀,對青春的珍惜和“借明月寄相思”的脈脈溫情和對重逢的美好企盼。
朗誦指導: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潮水”宜讀得語調平緩、開闊,“平”字略上揚,略延展,略重讀,要讀出這種水天一色的美景。到“月”字,主題出現,視線上移,仿佛看到空中那一輪明月,“明月”兩字重讀。用“生”而不用“升”,明月和潮水好像都有了生命,“生”字要讀出這種“上升”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此句“千”、“何”、“明”三字重讀,“千”、“何”兩字語調上揚,“明”字略降,但讀得肯定。整句讀來要語調寬闊、遼遠,展現出詩人目之所及,春江之上一片月色皎潔,波光閃爍,空靈迷蒙的美景。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朗誦這兩句時視界中要一一出現上述景物,語調要輕柔、宛轉,傳達出一種朦朧的美。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讀這兩句的時候視界從上到下,由近至遠,“霜”、“飛”讀得輕柔飄渺一些,好像霜花就在身邊飛舞,“汀上白沙”視線放遠一些,“看不見”讀得疑疑惑惑,讀出連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的感覺。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天一色”和“皎皎空中”回應前文,讀得開闊遼遠一些,“孤”字稍加強調。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何人”“何年”尾調可稍上揚,要讀出疑惑與思考。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這兩句要讀出詩人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人生雖短暫,但並不都是頹唐與絕望,大自然的美景就給了我們種種欣慰。“代代無”、“年年隻”都重讀,對比出這種人生與自然的哲理關係,“哀而不傷”就在這一對比中顯現出來。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上句是表達一種詢問,“何人”重讀且尾調用疑問語氣。下句則用敘述語氣,“送”略重,“流水”再次重,傳達出人的生命在浩瀚的自然麵前,是何等渺小、何等脆弱,何等易逝,人生易老,要惜時啊!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悠悠”宜讀得飄忽一些,輕一些,表現遊子的飄忽不定;“愁”字音高略降,讀得稍短;“扁舟子”、“明月樓”以問式發出,語調上揚,形成詩意的一往一複,曲折回環,傳達出遊子與思婦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可憐”直接表達了一種無奈,和“徘徊”都宜用氣聲輕讀,傳達出月光好像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卷”、“拂”兩個癡情的動作應重讀,“不去”和“還來”次重,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