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廖沙:劉少奇俄籍長孫的傳奇尋根路(1 / 2)

阿廖沙:劉少奇俄籍長孫的傳奇尋根路

高端看點

劉少奇的長孫阿廖沙,在俄羅斯隱姓埋名數十年,隻在5歲時見過爺爺一次,就連父親在“文革”中自殺的消息,也是在父親死後20多年後才得知的。2003年,經過多方努力,他第一次踏上回鄉之路。他怎麼會在俄羅斯?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撲朔迷離,揭開身世之謎

阿廖沙的父親劉允斌是劉少奇和第一任妻子何寶珍的長子。1925年,劉允斌出生於安源,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後被送回寧鄉縣炭子衝劉少奇老家。1938年7月,由劉少奇二哥劉雲庭將其送到延安劉少奇身邊。1939年9月,周恩來去蘇聯療傷,將劉允斌、劉愛琴帶到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和生活。1950年,畢業於蘇聯鋼鐵學院的劉允斌在莫斯科與大學同學瑪拉·費多托娃結婚。婚後,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於1952年、1955年生育女兒索妮婭和兒子阿廖沙,小名“蘇蘇”和“遼遼”。

1952年,劉少奇應邀出席蘇共十九大,在蘇共領導人的陪同下,與兒子劉允斌一家人見了麵。1955年,劉允斌獲莫斯科大學核物理專業副博士學位。劉少奇要求他回祖國工作。

當時中國駐蘇大使張聞天曾問劉允斌:“畢業後去哪裏?”他回答說:“導師介紹去XX研究所工作。”張聞天便說:“你留在中國駐蘇代表團工作吧!”妻子瑪拉·費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劉允斌留在蘇聯,但最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

回國後,劉允斌在內蒙古包頭參加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劉允斌對妻兒的感情深厚,曾對劉少奇的機要秘書劉振德說:“我愛我的妻子,但更愛我的祖國。我下決心非回來不可,但瑪拉不來,所以兩人過著分居生活,我愧對瑪拉母子。”在回國與留蘇的選擇中,劉允斌毅然選擇了報效祖國。1958年,瑪拉帶索妮婭和阿廖沙來中國居住了十餘天,回國後與劉允斌離婚。當時,由於中蘇關係緊張,瑪拉母子與劉允斌失去了聯係。1967年,劉允斌受到江青一夥的迫害,於1967年11月21日在包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直到1987年,瑪拉母子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時,卻已時隔20年。

血脈情緣,永遠是劉氏家族一員

1960年,劉少奇赴蘇聯出席八十一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期間,特地去看了孫子孫女。於是,阿廖沙第一次見到了爺爺。那年,他才5歲。“當時的情景我清楚記得。那是秋天,家門前突然來了輛很豪華的黑色轎車,走下來的老人慈祥親切,他不僅親吻我,還送給我玩具和糖果。後來我知道那是爺爺。那是爺爺留給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印象。”

阿廖沙一直珍藏著爺爺親吻自己的照片。阿廖沙說,雖然跟爺爺隻見過一麵,但後來回到國內,感受到大家對爺爺的評價非常高,他對爺爺的敬愛之情油然倍增。如今,他手上戴著的手表,也是劉少奇同誌紀念館送給他的,上麵印有劉少奇的頭像。阿廖沙說:“這是劉少奇同誌紀念館送給我的,我要永遠戴著它。”

阿廖沙之所以能回到中國,與奶奶王光美的關心密不可分。在北京,王光美雖兒孫滿堂,卻時常牽掛在莫斯科的孫女、孫子,並一直想找個機會讓孫女、孫子到北京團聚。

1987年,劉少奇的長女劉愛琴費了很大工夫,從來中國探親訪友的莫斯科同學那裏打聽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失散多年的親人終於聯係上了。

1988年10月,應王光美的邀請,瑪拉到中國居住了一段時間。1998年初,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文獻紀錄片《劉少奇》攝製組采訪時,王光美聽說攝製組要去俄羅斯,還委托當時的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副主任黃崢給索妮婭和阿廖沙帶去500美元,希望他們能回家看看。後來,阿廖沙在寫給王光美的信中,開頭稱呼王光美為“我最親愛的奶奶”。他還把自己兒子考上劉允若叔叔曾經就讀過的莫斯科航空大學的消息告訴王光美,並在信中深情地說:“我的根在中國,我永遠是劉氏家族中的一員。”

2007年3月18日,阿廖沙到廣州參加了王光美事跡圖片展。提起王光美奶奶,他說:“但凡每一次見麵,奶奶都能夠讓我強烈地感受到她的和藹親切,感覺到她對於劉家的凝聚力所在。”對於王光美奶奶的晚年扶貧工作,阿廖沙非常敬佩:“我想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幸福工程’的慈善精神延續到俄羅斯,因為目前在中國、美國都有了‘幸福工程’行動,但在俄羅斯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