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周折,走上認祖歸宗的中國之行
阿廖沙在俄羅斯生活的數十年裏,從上中學直到進入工作單位,他都沒有在親屬欄中填寫過劉少奇、劉允斌的名字。說起其中緣由,阿廖沙解釋說:在那個年代,中蘇關係正處於惡化時期,克格勃監視他們一家。瑪拉為了他們的安全,帶他們躲回老家。在上學期間,阿廖沙改跟母親姓,這樣他才躲開了克格勃的監視。“除了考慮安全外,我們也不想炫耀,不想讓人知道我們有‘這麼偉大的親屬’。”阿廖沙說。
因此,他們家從未對外宣傳過這種關係,更從未享受過特殊照顧。阿廖沙從父親劉允斌那裏繼承了聰明的頭腦和愛鑽研的個性。他在莫斯科航空學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航天指揮中心工作,以軍人身份從事著蘇聯國防的尖端科技研究。由於工作出色,他多次獲得國家獎章。退役前,他是指揮中心的高級工程師。
長期以來,阿廖沙一直都想和劉家取得聯係,無奈兩國關係緊張,一直到1987年他才有了劉家的消息。自此,他就有了回國的想法。後來,與他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於1989年去世,母親於1998年去世,姐姐於1988年去美國定居,這就更加堅定了他回國的想法。他說:“我現在的親人大多數在中國。”
1998年劉少奇誕辰100周年時,中方向阿廖沙發出了請他參加紀念活動的邀請函。可這封邀請函卻被俄有關部門扣留了。原因是阿廖沙在國家機密單位做了20多年職業軍人,按照規定必須要等到退役3年後才可以出國,而當時阿廖沙還未退役。阿廖沙知道後非常焦急,甚至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為由向俄有關部門提出申訴。當一切努力都失敗以後,他選擇了提前退役,希望中國之行能夠早日實現。
2003年4月,阿廖沙終於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了回鄉之路。更有意思的是,當他第一次到中國駐俄大使館辦理簽證,說自己是劉少奇的孫子時,工作人員竟然也是驚訝萬分。因為當時,絕大多數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工作人員把他的護照拿進去,過了很久才出來。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核實過了,確實如此。獲準出國後,阿廖沙與妻子迫不及待地飛到了北京,和奶奶王光美住了幾天,深深感到了大家庭的溫暖,接著便直抵湖南老家認祖歸宗。
4月15日,在姑姑劉愛琴、姑父沃寶田的陪同下,阿廖沙及夫人回到湖南省寧鄉縣花明樓鎮炭子衝村的老家。按照當地的習俗,阿廖沙還向曾祖父、曾祖母上墳、獻花,他還將家中保留的一些珍貴資料、照片送給劉少奇同誌紀念館珍藏。後來還去了南京雨花台向何寶珍奶奶敬獻花圈。同年11月24日,是劉少奇同誌誕辰105周年紀念日,阿廖沙和夫人陪同王光美再一次來到花明樓炭子衝,參加了紀念活動。
跨越國度,願做中俄友誼大使
目2003年第一次回國探親後,阿廖沙常往返於中俄兩國。他曾在給王光美奶奶的信中寫道:“我有兩個故鄉:中國和俄羅斯。我要盡力做一些有利於兩國的事情。”阿廖沙說,他從航天部門退役後,與中國的聯係也越來越多了,因為他的太太懂醫學,所以他希望能把中醫“移植”到俄羅斯,“我們想在俄羅斯建一個大型中醫藥基地,用中醫解決西醫解決不了的一些病痛,這也是一種善行!”
在一次王光美事跡圖片展上,他介紹說現在普通的俄羅斯人,對中國一點都不了解。
他說:“作為中俄混血兒,我會比普通中國人更了解俄羅斯,比普通俄羅斯人更了解中國,我希望能夠通過我的這點‘優勢’,當中俄民間友誼大使,幫助更多的俄羅斯朋友了解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等,使中俄老百姓之間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如今,阿廖沙已獲得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並在廣州定居,還建有自己的工作室。現在,他的一雙兒女也長大成才,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嫁給了烏克蘭的一個演員,兒子成了父親的校友,也考入了莫斯科航空學院。同時,他還透露,已經從莫斯科大學畢業的女兒將到中國一所大學再學習一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