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鄧力群和鄧小平:一場“姓資還是姓社”的激烈交鋒(2 / 2)

3月15日,《人民日報》與《解放日報》針鋒相對,發表《發展商品經濟不可否定計劃經濟》。《解放日報》不理會北京的責難,3月22日,《解放日報》發表老作者沈峻坡執筆的一篇評論《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發表時仍舊署名皇甫平。文章的要害在下麵一句話:“如果我們仍舊囿於姓社還是姓資的詰難,那就隻能坐失良機。”

鄧力群與鄧小平的思想差異

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鄧力群的長文《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和防止和平演變》,這篇文章重新祭起了階級鬥爭這個“法寶”。文章說,全國人民麵臨著“雙重任務——階級鬥爭與全麵建設”。這就把基本路線規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成了兩個中心,非但如此,階級鬥爭還排在經濟建設的前麵。鄧力群說:“隻有正確估量和進行階級鬥爭,才能保證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這豈不是要否定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拾“以階級鬥爭為綱”麼?

隨著鄧力群文章的發表,其它媒體紛紛發聲。

《真理的追求》7月號發表《重提姓社與姓資》。文章說:“改革要不要問姓社姓資,就是改革要不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通俗表達。”8月20日出版的《當代思潮》發表《為何不能問一問姓社還是姓資》,直接批判皇甫平。10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掌握處理矛盾的主動權》。文章重申鄧力群的觀點,說當前我國的階級鬥爭,“比建國以來任何時期都要鮮明、激烈、尖銳”。

形勢變化

入秋,形勢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先是鄧小平對媒介上出現的築起反和平演變的鋼鐵長城等提法提出批評,說不要再這樣提了。1991年9月1日晚,江澤民在看了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提前播報的《人民日報》第二天的社論提要之後,當晚下令,要《人民日報》刪去社論中的“在改革開放中,我們要問一問姓社姓資”這句話。

但1992年1月5日,即南方談話前一刻,鄧力群還是強硬之極,再度出麵高調反對鄧小平。這一天,北京出版的刊物《理論動態》刊出他以“華之俏”為筆名撰寫的《反和平演變三論》。文章說:“資產階級自由化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的焦點、中心,還是個政權問題。”“誰戰勝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們要進行反對和平演變的鬥爭,要防止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複辟。”

左傾思潮急劇膨脹導致了嚴重後果,董輔礽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十四章說,由於左傾思潮的影響,私營企業人心惶惶。

到了這個時刻,改革開放的命運已經岌岌可危,鄧小平不能不出手了。1992年1月到2月,南方談話的聲音再一次震動了全國。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這一年召開的十四大上,根據江澤民的提議,中國的經濟體製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十四大還提出,主要是防止“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