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3 / 3)

此賦還善於運用典故。如“北彌陶墓,西接昭丘”,看似寫景實是用了兩個典故,暗寓自己未能如範蠡那樣建功立業,暗譏劉表非楚昭王那樣的明君。又如以尼父歎“歸歟”、鍾儀楚奏、莊舄越吟的典故,抒寫懷土戀鄉之情,此外“匏瓜”、“井渫”句也是用典。曆史典故的運用增加了思想情感表達的深廣度和厚重度。

語言自然而流暢,優美而又不失質樸,鋪排而不見繁縟。結構布局也頗見工巧,以登樓為契機,以憂愁為抒情線索,以時間順序為縱軸,輔之以橫向的空間拓展,把敘事、抒情、寫景巧妙綴填其中,鎔鑄成篇。既有渾成貫通之勢,亦有層次清晰分明之感。

《登樓賦》以抒情為中心鋪采,在作者筆下,眼前景物均自然地隨著感情的波瀾而起伏變化。文章條理井然,用筆省淨。揚雄稱:“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這是繼承了麗以則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筆法創作出的抒情名篇。它代表了東漢抒情小賦的最高成就。

前出師表

諸葛亮

【原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4),欲報之於陛下也(5)。誠宜開張聖聽(6),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7),不宜妄自菲薄(8),引喻失義(9),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10),俱為一體,陟罰臧否(11),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12),宜付有司論其刑賞(1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14),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15),有所廣益。將軍向寵(16),性行淑均(17),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18),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19)。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20),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21);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22)。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23)。侍中、尚書、長史、參軍(24),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25),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26),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27)。先帝不以臣卑鄙(28),猥自枉屈(29),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30)。後值傾覆(31),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3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33)。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34),故五月渡滬(35),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36),攘除奸凶(37),興複漢室,還於舊都(3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39),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釋】

(1)先帝:去世的皇帝,這裏指劉備。崩殂(cú):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2)益州:漢代州名,這裏指蜀漢政權。疲敝:困乏。(3)誠:確實。秋:時候,日子。古人多以“秋”稱多事之時。(4)蓋:副詞,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測或說明原因。相當於“大概”、“原來(是)”。(5)陛下:對皇帝的稱詞,表示不敢直接麵對皇帝,而通過陛階下的侍從轉致的意思。(6)聖:古時對皇上的尊稱。(7)恢弘:發揚使之擴大。(8)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9)失義:失當,不合大義。(10)宮中:指宮廷內劉禪的親近侍臣。府中:指丞相府中的官吏。(11)陟(zhì):升官進位。臧否(zāngpǐ):好壞、善惡。(12)犯科:觸犯法律中的科條。(13)有司:專管某事的官府或官吏。(14)侍中、侍郎:都是皇帝左右的親近侍臣,不僅隨從出入,還備顧問。侍郎,即黃門侍郎。(15)裨(bì):彌補,補助。闕:通“缺”缺失,疏漏。(16)向寵:蜀大臣向朗的兄子,後主時先後任中部督和中領軍。(17)淑均:善良公平。(18)試用於昔日:指向寵曾隨劉備伐吳,秭歸兵敗,唯他的營壘得到保全。(19)舉寵為督:當時蜀大臣擬推舉向寵為中部督,主管宮廷禁軍的事務。(20)行陣:指部隊。(21)先漢:猶言前漢,西漢。(22)後漢:指東漢。(23)桓:東漢桓帝劉誌。靈:東漢靈帝劉宏。(24)侍中:指郭攸之和費禕。尚書:協助皇帝處理公文政務的官吏,此指陳震。長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此指張裔。參軍:丞相府主管軍務的佐官,此指蔣琬,諸葛亮死後繼為尚書令,統領國事。(25)貞亮:堅貞誠實。亮,忠誠坦白。(26)南陽:漢郡名,治所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27)聞達:有名聲。(28)卑鄙:地位低下,見識少。(29)猥(wěi):謙詞。謙卑地。枉屈:屈尊的意思。(30)驅馳:喻為人效勞。(31)值:遇上。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侵荊州時,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擊破一事。(32)這兩句指劉備當陽兵敗,退至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派諸葛亮到孫權處求助,開始孫劉的第一次聯合。(33)寄:托付。這句指劉備東伐孫吳,在秭歸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居白帝。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死永安宮(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臨終托孤於諸葛亮,要他輔助後主劉禪,討魏興漢。(34)傷:有損。(35)五月渡瀘:建興三年(225年)南中諸郡反叛,諸葛亮率軍出征,渡過瀘水,平定南中四郡。瀘,瀘水,即金沙江。(36)駑鈍:這裏以劣馬(駑)和不鋒利的刀(鈍)來比喻才能的平庸。(37)奸凶:指曹魏。(38)舊都:指漢朝曾建都的長安和洛陽。(39)慢:失職。

【譯文】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裂成三個國家,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裏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誌的將士,舍身忘死地作戰,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誌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無道理的話,從而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宮裏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準不同。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麵公允明察,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宮中府中法令不一。

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侍衛之臣,都是善良誠實的人,心誌都是忠貞純正的,所以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任用。臣下以為宮廷中的事情,無論大小,全都要詢問他們,然後再執行,必定能夠補救疏漏,擴大效益。

向寵將軍品性善良公正,通曉軍事,當初曾被任用過,先帝稱讚他是個能人,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臣下認為軍營中的事情,無論大小,全都由他過問,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靈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優秀、以死報國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便為時不遠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地,隻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因此我深為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軍事上失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緊迫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在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辦事謹慎,所以臨終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我接受先帝遺命以來,日日夜夜憂慮歎息,唯恐托付給我的大事做得沒有成效,而有損於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現在南方的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應該勉勵三軍,率領他們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夠奉獻平庸的才能,去鏟除那些奸邪凶惡的敵人,振興漢朝,遷回舊都洛陽。這是我報答先帝、忠於陛下的職責。至於考慮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無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誠的勸諫,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曹魏興複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能實現,就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指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行謀劃,征詢治國的良策,認識、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的遺命。我接受您的恩澤,心中非常激動。

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麵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東漢琅琊陽都(現在山東省沂水縣)人,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隆中(現在湖北省襄陽市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統一全國的策略,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輔佐劉備聯吳拒魏,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建興元年(223)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國政事都由他裁決。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前後六次出師伐魏,爭奪中原。但由於內部外部各種條件限製,終於未能成功,於建興十二年病死五丈原軍中。死後追諡忠武,有《諸葛武侯集》。

【賞析】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本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誌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誌,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由於本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誌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的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裏,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複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這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雲(言)”等,由此不難看出《出師表》的語言成就,僅憑這一點它都應該流傳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