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君無論他是愚昧還是聰明,賢能還是不賢能,沒有不想尋求忠臣、任用賢良來輔佐自己的;可是亡國破家的事件一個連著一個,而聖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國家卻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過,也許就是因為人君所認為的忠臣並不是真正忠誠,所認為的賢臣並不是真正賢明啊。懷王因為不懂得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結果,軍隊遭挫敗,國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懷王不了解人所招來的禍患啊。《易經》說:“井淘幹淨了,還沒有人喝井裏的水,使我心裏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就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麵走,一麵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幹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社會都是汙濁的,隻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隻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社會都汙濁,為什麼不隨潮流去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麼要保持美玉一般高潔的品質,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作為一個人,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跳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這一班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於作賦被人稱讚;然而他們都隻效法屈原的說話得體,善於應酬的一麵,始終不能像屈原那樣敢於直言進諫。此後楚國的領土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了。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後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投入江心,來憑吊屈原。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誌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嚐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遊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棄官和得官等閑視之,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麼了。
【作者簡介】見《史記》
【賞析】
本文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關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刪去了屈原《懷沙》賦全文。這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據。
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誌”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誌”,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係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複之,一篇之中三改誌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誌不渝的信念。
本文的特色是:
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跡。
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介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複、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登茲樓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銷憂(2)。覽斯宇之所處兮(3),實顯敞而寡仇(4)。挾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長洲(6)。背墳衍之廣陸兮(7),臨皋隰之沃流(8)。北彌陶牧(9),西接昭丘(10)。華實蔽野(11),黍稷盈疇(12)。雖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
遭紛濁而遷逝兮(15),漫逾紀以迄今(16)。情眷眷而懷歸兮(17),孰憂思之可任(18)?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19)。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20)。路逶迤而修迥兮(21),川既漾而濟深(22)。悲舊鄉之壅隔兮(23),涕橫墜而弗禁(24)。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25)。鍾儀幽而楚奏兮(26),莊舄顯而越吟(27)。人情同於懷土兮(28),豈窮達而異心(29)!
惟日月之逾邁兮(30),俟河清其未極(31)。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騁力(33)。懼匏瓜之徒懸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步棲遲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將匿(37)。風蕭瑟而並興兮(38),天慘慘而無色(39)。獸狂顧以求群兮(40),鳥相鳴而舉翼(41),原野闃其無人兮(42),征夫行而未息(43)。心淒愴以感發兮(44),意忉怛而憯惻(45)。循階除而下降兮(46),氣交憤於胸臆(47)。夜參半而不寐兮(48),悵盤桓以反側(49)。
【注釋】
(1)茲:此。樓:指麥城樓,故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漳、沮二水彙合處(2)聊:姑且,暫且。暇日:假借此日。暇:通“假”,借。銷憂:解除憂愁。(3)斯宇之所處:指這座樓所處的環境。(4)實顯敞而寡仇:此樓的寬闊敞亮很少能有與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敵。(5)挾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在這裏會合。挾:帶。清障:指漳水,發源於湖北南漳,流經當陽,與沮水會合,經江陵注入長江。通浦:兩條河流相通之處。(6)倚曲沮之長洲:彎曲的沮水中間是一塊長形陸地。倚:靠。曲沮:彎曲的沮水。沮水發源於湖北保康,流經南漳、當陽,與漳水會合。長洲,水中長形陸地。(7)背墳衍之廣陸:樓北是地勢較高的廣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麵。墳:高。衍:平。廣陸:廣袤的原野。(8)臨皋(gāo)隰(xí)之沃流:樓南是地勢低窪的低濕之地。臨:麵臨,指南麵。皋隰:水邊低窪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9)北彌陶牧:北接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彌:接。陶牧:春秋時越國的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棄官來到陶,自稱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陶朱公墓,故稱陶牧。(10)昭丘:楚昭王的墳墓,在當陽郊外。(11)華實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實覆蓋著原野。華:同“花”。(12)黍(shǔ)稷(jì)盈疇:農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農作物。(13)信:確實。吾土:這裏指作者的故鄉(14)曾何足以少留:竟不能暫居一段。曾:竟。(15)遭紛濁而遷逝: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紛濁:紛亂混濁,比喻亂世。(16)漫逾紀以迄今:這種流亡生活已超過了十二年。逾:超過。紀:十二年。迄今:至今。(17)眷眷(juàn):形容念念不忘。(18)孰憂思之可任:這種憂思誰能經受得住呢?任:承受。(19)憑:倚,靠。開襟:敞開胸襟。(20)蔽荊山之高岑(cén):高聳的荊山擋住了視線。荊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21)路逶迤(wēiyí)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長。修:長。迥:遠。(22)川既漾而濟深:河水蕩漾而深,很難渡過。這兩句是說路遠水長,歸路艱難。(23)悲舊鄉之壅(yōng)隔兮:想到與故鄉阻塞隔絕就悲傷不已。壅:阻塞。(24)涕橫墜而弗禁:禁不住淚流滿麵。涕:眼淚。弗禁:止不住。(25)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據《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陳、蔡絕糧時感歎:“歸歟,歸歟!”尼父:指孔子。(26)鍾儀幽而楚奏:指鍾儀被囚,仍不忘彈奏家鄉的樂曲。《左傳-成公九年》載,楚人鍾儀被鄭國作為俘虜獻給晉國,晉侯讓他彈琴,所奏皆楚樂,晉侯稱讚說:“樂操土風,不忘舊也。”(27)莊舄(xì)顯而越吟:指莊舄身居要職,仍說家鄉方言。《史記-張儀列傳》載,莊舄在楚國作官時病了,楚王說,他原來是越國的窮人,現在楚國作了大官,還能思念越國嗎?便派人去看,原來他正在用家鄉話自言自語。(28)人情同於懷土:人都有懷念故鄉的心情。(29)豈窮達而異心:哪能因為窮困和騰達就不同了呢?(30)惟日月之逾邁兮:日月如梭,時光飛逝。惟,發語詞,無實義。(31)俟(sì)河清其未極:黃河水還沒有到澄清的那一天。俟:等待。河:黃河。未極:未至。(32)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國家統一安定。冀:希望。(33)假高衢(qú)而騁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負。假:憑借。高衢:大道。(34)懼匏(páo)瓜之徒懸:擔心自己像匏瓜那樣被白白地掛在那裏。《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係而不食?”比喻不為世所用。(35)畏井渫(xiè)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卻沒有人來打水吃。渫,淘井。《周易-井卦》:“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比喻一個潔身自持而不為人所重用的人。(36)步棲(qī)遲以徙倚:在樓上漫步徘徊。棲遲、徙倚:都有徘徊、漫步義。(37)白日忽其將匿(nì):太陽將要沉沒。匿:隱藏。(38)風蕭瑟而並興:林濤陣陣,八麵來風。蕭瑟:樹木被風吹拂的聲音。並興:指風從不同的地方同時吹起。(39)天慘慘而無色:天空暗淡無光。(40)獸狂顧以求群:野獸驚恐地張望尋找夥伴。狂顧:驚恐地回頭望。(41)鳥相鳴而舉翼:鳥張開翅膀互相鳴叫。(42)原野闃(qù)其無人:原野靜寂無人。闃,靜寂。(43)征夫行而未息:離家遠行的人還在匆匆趕路。(44)心淒愴以感發:自己為周圍景物所感觸,不禁覺得淒涼悲愴。(45)意忉怛(dāodá)而憯(cǎn)惻:指心情悲痛,無限傷感。這兩句為互文。憯:同“慘”。(46)循階除而下降:沿著階梯下樓。除:台階。(47)氣交憤於胸臆:胸中悶氣鬱結,憤懣難平。(48)夜參半而不寐:直到半夜還難以入睡。(49)悵盤桓以反側:惆悵難耐,輾轉反側。盤桓,這裏指內心的不平靜。[
【譯文】
登上這座樓向四麵瞻望啊,暫借假日銷去我的心憂。遍觀這樓所處的環境啊,實在是明亮寬敞、世間稀有。漳水和沮水在這裏會合啊,彎曲的沮水環繞著水中的長洲。樓北是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啊,樓南地勢低窪的低濕之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範蠡長眠的江陵啊,西接楚昭王當陽的墳丘。花和果實覆蓋著原野啊,黍稷累累布滿了田疇。這地方確實美,但不是我的故鄉啊,竟不能讓我短暫地居留。
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啊,長長地超過了一紀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著回家啊,這種憂思誰能承受它的蝕侵呢?靠著欄杆遙望啊,麵對北風敞開胸襟。地勢平坦可極目遠望啊,擋住視線的是那荊山的高岑。道路曲折而漫長啊,河水蕩漾長而深。故鄉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淚縱橫而難禁。從前孔丘在陳遭受厄運啊,發出“歸歟,歸歟”的哀吟。鍾儀被囚禁仍彈奏楚國的樂曲啊,莊舄顯達了仍操著越國的鄉言。懷念故鄉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會因為窮困或顯達而變心?
時光在飛速流逝啊,黃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國家能統一安定啊,憑借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擔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幹淨了,卻無人來取食。在樓上徘徊漫步啊,大陽將在西匿。蕭瑟的風聲從四處吹來啊,天暗淡而無色。獸驚恐四顧尋找夥伴啊,鳥驚叫著張開雙翼。原野上靜寂無人啊,遠行的人匆匆趕路未停息。內心淒涼悲愴啊,哀痛傷感而淒惻。循著階梯下樓啊,悶氣鬱結,填塞胸臆。直到半夜還難以入睡啊,惆悵難耐,輾轉反側。
【作者簡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鄒縣西南)人。少有才名。漢獻帝初平初,因董卓劫持漢室君臣遷都,隨父由洛陽西至長安;西京擾亂,南下投奔荊州牧劉表,未被重用,羈留荊州達十五年之久。後歸曹操,辟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官至侍中。王粲為“建安七子”之一,其詩辭氣慷慨,有部分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之作,現實性比較強烈。其賦抒情真摯,風格清麗。在七子中成就最高,與曹植並稱“曹王”。明人輯有《王侍中集》。
【賞析】
王粲懷抱用世之誌,南下依附劉表,未得重用,心情鬱悶。建安九年(204),即來到荊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歸,登上當陽東南的麥城城樓,縱目四望,萬感交集,寫下這篇曆代傳誦不衰的名作。因作者身當亂世,親曆離亂,又懷才不遇,宏圖難展,所以賦中充盈著沉鬱悲憤的失意之歎。但這種情緒並不消沉,它源於作者乘時而起,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是建安時代知識分子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的反映。作為一篇抒情小賦,作者把內心感情的抒發,與有明暗虛實變化的景物描寫結合起來,或情隨景遷,或因情設景,使全篇惆悵淒愴的愁思更加真切動人,故能激起曆代文化人的共鳴。
本篇抒發了王粲避亂荊州,不為劉表所重,蹉跎歲月,已逾十二年之久的苦悶心情。作者歎年華年易逝,懼匏瓜徒懸,冀王道一平,賢人得假高衢而騁力。但世道紛亂,無異蕭瑟並興的秋風,慘慘無光的天色,故登樓銷愁而愈增惆悵,至悽愴感發,夜不能寐。
此賦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創造了詩一般的意境。第一段作者本欲飽餐秀色借以消愁,然而景色雖美卻不是自己的故鄉!憂愁不僅沒有銷解,倒勾起了懷鄉思歸之情。美景與鄉愁形成了對比與反襯;第二段抒情中兼有寫景,憑軒遠眺,山川盡收,見景生情,不禁涕泗橫流。抒情與寫景相得益彰。第三段先是慨歎歲月流逝,希冀國家統一,自己能夠施展才智,輔弼君王,建功立業。繼爾,以瓠瓜徒懸、井渫莫食喻己空懷才智,報國無門。然後描寫了一幅蕭瑟淒慘的日暮景象,黯然傷神的愁緒與空曠孤寂、淒涼悲憤的心境,一並融入了景象的描寫之中。作者或以景襯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於景。而景物的描寫中時而又使用比興寄托手法,使意蘊更加深厚。情景交融的寫法使賦作產生了詩情畫意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