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設計色彩”教學方法的分析與探討(2 / 2)

三、活動與演示相結合

活動是為完成一定目標而產生的一係列變化。在課程中,調動全班學生參與實驗、演示,通過邏輯推理,讓學生認識並掌握色彩的基本規律。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愉快、輕鬆的氛圍,讓學生以遊戲的心態步入課題之中,不知不覺地觸及嶄新的色彩領域,並形成了和諧的色彩關係。

在色彩明度和純度練習章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黑板上填畫色彩推移色塊,之後通過學生自己參與活動和主動演示的過程感受色彩明度和純度的變化,同時也感受到填畫時筆裏含色的多少、筆是否幹淨、用力的大小,都會影響色彩的微差,終會影響色彩推移的效果。學生在共同的練習中,還能夠體會到每個人用色的不同。學生完成後,黑板上出現了明度和純度變化的色條,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分析這些色彩規律,總結和發現美的規律。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也能夠記憶深刻。在色彩意象的練習中,將大家分組進行活動,將色彩分為春、夏、秋、冬4組,分別由4組學生填上該季節相應的色彩,隨後再賦予對每個季節的理解。比如,春季的色彩帶給人的感受是活潑、積極、清新、小荷才露尖尖角、萬條垂下綠絲絛等。隨後再用每組限定好的色彩完成作品。學生的4張作業,色彩完全不同,色域得到了擴展,對色彩本質及色彩規律的認知能力、調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教與學的雙邊互動相結合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生獲得知識,既有教師教,同時也有學生學的方麵。教和學是雙向互動的,類似於力的作用與反作用。作為教師,隻有很好地把握力的平衡,才能創造出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應是以整體、係統、相互作用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最好的方法是將“有法”融入到“無法”之中,最好的教育是“無痕”教育。構建完整的教學方法理論框架,將科學性和藝術性完美統一,爭取最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田豐生,李如密.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