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設計色彩”教學方法的分析與探討(1 / 2)

“設計色彩”教學方法的分析與探討

學術論壇

作者:王平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方法的分析,認為當今設計色彩的教學方法應完成教學模式的轉化,由單一傳授為主的模式逐漸轉為多元綜合式的立體教學模式。從而構建完整的教學方法理論框架,將科學性和藝術性完美統一,爭取最優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方法設計色彩

設計色彩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重要的造型基礎課程,一直受到藝術院校的高度重視。色彩在設計的諸要素中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範疇,在不同的文化視域和不同的時空下,呈現出不同的意義。設計色彩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已由客觀再現為主的教學模式轉為多元化的主觀表述訓練。

設計色彩的課題安排,是通過五個環節完成色彩語言由客觀再現到主觀表述的訓練,整個過程貫穿著教師的引導,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由外在到內化、由共性到個性、由具象到抽象、由單一到多元。教學中,應側重色彩語言的訓練,強調主觀駕馭色彩的能力,最終完成主觀表述,走出客觀再現的摹寫。教必須有法,學才能有成,教學方法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所有的教學方法都非單一完成,而是將所有影響教學最佳結果的方法構成一個整體,而後再構建一套適合於本班學生的教學體係。以下是筆者在設計色彩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

一、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從《論語》中所述“循循然善誘”可以得知,孔子講究有步驟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導。藝術的學習尤其要尊重學生個性,了解學生,發現學生獨特之處。在設計色彩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表達的需要,采用多種手段並行,強調多元化的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個性的發揮。在課程的起初,學生可以選擇由同一組靜物形態貫穿色彩練習始終,也可以不同單元做不同形態的練習。造型的要求可以逐漸由具象轉向非具象,最終改變原有的主客關係和圖底關係,打破原有造型的麵積關係,減弱具象形的約束,使色彩表達更加自由,並使學生從中體會色彩規律,打開他們對色彩的感性認識之門。在此過程中,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繪畫基礎及其掌握色彩的程度,以及學生繪畫過程中的審美判斷,將會在隨後的練習中幫助學生加以明晰。讓學生根據個人表達需要,給作業附描述性文字,使色彩在設計的層麵繼續拓展,這樣,從中看到學生個人感受的表達與選擇主觀色彩的原因。

二、啟發與暗示相結合

在我國古代教學最早的一篇論著《學記》中,提出了教學的三原則:即“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倡導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課堂上也結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力圖表現出啟發式精神的最佳實質,使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內容更加明確和豐富。

學生在課程中的表現是出色的,高考模式化的訓練,使得學生的真實情感被壓製了,有位學生這樣寫道:“高考的影子要從我的身上褪去。但之後呢?我該用怎樣的方式表達?這是我主要想的問題。這一個月來我都在不斷地摸索、嚐試。”學生心中埋藏著釋放感受的真實性的欲望。在靜物自由組合色彩寫生的作業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各式各樣的瓶子擺在我的麵前,首先想到的是它們之間的聯係——節奏,色彩之間的節奏,畫麵黑白灰的節奏,最終把它們統一在一種冷綠的色調中,用一種朦朧的手法給予表現,給人一種平靜的感受。”顯然,學生已經關注到了色彩的客觀外衣下麵湧動的是物性的真實。教師可以通過範例、參觀,結合大師作品及優秀學生作業進行講解;采用提供資料(包括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圖片資料)的方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並進行評價,擴大學生視野,意在指出科研前沿和未知領域,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暗示其將要到哪裏。俗話說“不啟不發”,但又不能漫無邊際,以恰到好處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