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材料即一切——托尼·克拉格的雕塑(2 / 2)

在前期的試驗中,克拉格主要還是利用現成品所蘊含的意義,通過組合、堆放、排列構成初級形態的藝術作品。如果說我們從他早期的作品裏看到了其他藝術家些許的影子,那克拉格成熟期的創作則是充分找到了自己的語言。

三、以不同材料表現人體抽象之美

2000年之後,克拉格把興趣點集中在利用不同材料的質感表現“人體的抽象之美”。這是一個十分大的跨度,沒有了現成品的影子,替代的是陌生的人造形態,但又似乎是在大自然中看到過的形態。他的作品中常出現多個人的頭部在延展變形後被自由組合的形式,遠觀如同連綿起伏的山脈,近看人的臉部依稀可辨……他將人與自然、無機與有機融入作品,使作品具有濃厚的曆史感和宏大的景觀意象。《思維圖景》就是一件典型的青銅作品,觀賞者可從某個角度發現多張人臉。這些頭部(人臉)被錯落地擠壓在一起,如崇山峻嶺般,形成一種內在的張力,模棱兩可的形象在人眼前呈現了一個富於藝術情趣的新景觀。《是耶非耶》等作品亦是延續了利用青銅將人臉與層岩結合的手法,五官更被虛化成波浪形的紋理,與岩層本身的形態難舍難分,營造出更加幻化的場景。

作品《夥伴》利用玻璃纖維表現人的腸子:大小不一的球莖狀物體代表了正在分解消化中的腸道纖維,它們向周遭空間中膨脹出去,表現出一種相互捆綁、難解難分的生命狀態。與其相近的作品《遠房表親》更讓人難以理解,通過聚氨酯將玻璃纖維製成的各種容器連接起來,克拉格解釋這個物象是人類的“遠房表親”——狗,或者是狗的腸子……在受眾看來,這一造型跟狗沒有絲毫的關聯,可是克拉格並不在意這究竟是什麼形,他意在創造一個新的物種,使其看起來如同生長變化的有機體,向著空間的各個方向伸展。在這些“怪異”的作品中,克拉格沒有同某些極端藝術家一樣把對象表現到令人作嘔,品讀其作品時,沒有壓抑的感覺,反而可以理解為中性或者美好的。事實上,克拉格也意在如此,他不是發泄對生活的抵抗情緒,而是引導人們探尋人與自然交融的深層關係。

結語

處在後現代主義時期,托尼·克拉格的藝術追求總體上與時代藝術風尚協調一致。材料在他的藝術中真正起到話語的作用,在形式上,非寫實的抽象語言表達占據著創作的絕對主導地位,形成了他獨有的藝術特質。他對科技的融入,挑戰了常規雕塑,宣告著那些靠堆放、排列等原始手段就可表達觀念的做法已處低端。從早期對材料自身原理之美的探索到後來利用材料質感表現人體的抽象之美,托尼·克拉格創作的不斷成熟表明了他意在發掘物質、自然、人類生存狀態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從藝術觀念、技術、材料上均拓寬了藝術的範疇。

參考文獻:

[1]王夢佳.托尼·克拉格:材料與形式的有機生長[J].雕塑,2012(2).

[2]托尼·克拉格.雕塑與我[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作者王筱淇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係2012級研究生

李昌菊係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係教授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