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科設計專業構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1 / 2)

工科設計專業構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學術論壇

作者:白玉梅 於瑤

【內容摘要】文章根據工科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針對工科設計專業構成基礎課程教學的弊端和存在的問題,從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設計的興趣與情感和實現科學與藝術的有效結合等方麵,探討工科設計專業構成基礎課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與建議。

【關鍵詞】工科構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構成基礎是現代藝術設計教育體係中所有設計專業必修的、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設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家具設計專業學生入門的專業基礎課程,構成基礎以培養學生的抽象設計思維、創新能力為目的,通過係統訓練各種構成技巧和形式手法,為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設計能力奠定基礎。

隨著工業的進步和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近年來,在工科基礎上設置設計專業逐漸增多,而相關設計課程的教學卻一直沿用藝術類和文科院校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從而忽視了工科基礎學生不同於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包括文化課基礎和藝術造型基礎等,這樣不僅造成基礎訓練與專業設計的脫離,還會造成工科學生對設計類課程的學習力不從心、缺乏適應性、難以進入設計狀態或盲目跟從,從而導致學習被動、對設計難以產生興趣、設計能力差等問題,這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理工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也降低了人才培養規格的質量,為此,要促進高等院校藝術設計的全麵發展和合格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進行一番課程改革和創新。

1.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由於工科學生大都沒有繪畫和造型基礎,高考之前也沒有經曆藝術考生的關於美術和設計的“速成培訓”與“考前輔導”班以及相應的藝術熏陶,對於藝術的形式美的感知還不夠敏感,缺乏審美能力。因此,工科學生在構成基礎課程中應注重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應將三大構成中的構成法則與形式美法則聯係起來,並通過大量作品實例解析美的形式,使學生產生廣泛的興趣和增加廣闊的視野,以此來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情感,再以課內外作業加以實踐,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訓練並強化學生對形式的感覺。

2.激發學生對設計的興趣與情感

對於初次接觸設計藝術的工科學生來說,即使是基礎課程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入門的關鍵首先要激發學生對設計的興趣,這就需要在構成基礎課程教學中增加實踐課時,把一些抽象的理論放在實踐中解決,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會到理論知識轉化的過程。因為實踐動手環節更能使學生產生興趣,更容易培養其對藝術的情感。同時,在作業過程中要降低對形式和工藝的要求標準,避免因為繪畫基礎薄弱導致在此方麵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這樣容易使學生感覺力不從心和產生挫敗感,導致失去樂趣和熱情,以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3.實現科學與藝術的有效結合

工科學生主要修習理工類的相關課程,致使他們具有相對理性、科學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工科學生特有的理性思維對於構成這門藝術來說很有益,因為構成的過程也是一個訓練思維方式的過程。但同時,構成的結果卻是創造一種全新的和美的形式,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因此,在構成基礎課的教學中,應將科學性與藝術性進行有效結合,在教學的課內實踐過程中,應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理性思維優勢,積極地進行科學嚴謹的構思和反複進行構成試驗,同時引導並指導學生形成最終美好的形式,將科學與藝術有效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