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即一切——托尼·克拉格的雕塑
學術論壇
作者:王筱淇 李昌菊
【內容摘要】托尼·克拉格是英國後現代雕塑大師,對人造材料的不斷探索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文章根據他的創作曆程,總結了他創作前期與後期的雕塑趨向,進而分析其雕塑形式如何與材料緊密結合,以表現物質、自然、人類生存狀態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托尼·克拉格材料雕塑
托尼·克拉格,是英國後現代雕塑大師,挖掘材料潛在的各種可能性是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他的雕塑生涯中,材料始終被視為創作的起點,在很大程度上,所選擇的材料已經決定了這個雕塑的形式。在他看來,不同的材料有著不同的情感體驗,且這種體驗應該被抽象化,因而他的作品既擁有豐富的故事內涵,也時常讓觀者感到迷茫。克拉格說,“我是個唯物主義者,我不信神,我相信材料,認為材料就是一切。雕塑的目的也是要研究材料世界,但不是科學家那種根本性的研究,而是要賦予材料價值和意義。如果沒有藝術,材料就沒有意義。”“我感興趣的不是發現新的材料,而是為材料尋找新的意義。”克拉格對材料的認知比大部分藝術家深刻,如果說一般性的藝術家是利用材料來表達自己的觀念,克拉格則是用觀念來展示材料的潛力。
一、對材料的“高度興趣”
托尼·克拉格 1949年出生於英國一名工程師家庭,後進入生化實驗室工作,並萌發了對藝術的強烈興趣,於是他開始作畫,學習雕塑。正是由於他的家庭背景和工作經曆,克拉格具有嚴密的理性思維,使得他對材料的運用比純粹的藝術家更具思辨精神。他利用背景知識深入到材料內部去,從本質上將材料的潛能發揮到極致。他慣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材料,包括塑料、陶瓷、石膏、木材、鋼鐵、青銅、橡膠、聚氨酯、聚苯乙烯、合成碳、玻璃纖維及新出現的材質等,當然,運用這些常見材料製作雕塑已並不稀奇,克拉格顯然有著更高的智慧,才能從萬千的雕塑中脫穎而出,那就是科技與雕塑的結合,即重視介質、比例、生成、技術、計算機等手段的應用,並最終找出適合某一種材質和工藝的切合點,使作品渾然天成。例如,《操控》這一雕塑的表麵覆滿了凸起的二進製數字1和0,如同印上花紋的橡膠輪胎表皮,觀者甚至都不會察覺到這件作品其實是銅鑄的。這是克拉格利用計算機技術以極複雜的程序完成的,在表達觀念的同時,又為雕塑增了幾分神秘。雕塑作品《哈姆雷特》則是由成千上萬的薄膠合板堆疊成的岩層狀物體,其製作涉及三維電腦設計和精密建模。看似光滑精煉的雕塑,實際上需要成熟的技術才得以完成,而克拉格能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親自製作,而非工廠代勞,這歸功於他富於挑戰的精神。
二、對材料美感的探索
托尼·克拉格的早期作品主要是由已發現的材料、廢棄的建築材料和家庭廢物利用處理出的材料製成的,此時的他主要是對材料本身的形態、顏色、質感的美感的發現,以及對這些材料在特殊的空間中所體現的與人的生命狀態之間的關係。《馬鈴薯腦袋》是克拉格第一件使用塑料作為材料的作品,藝術家把每一個腦袋用黑白攝影拍攝下來,手工給它們上色。塑料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被按照某種數列規律添加在馬鈴薯上,製成一個個很特別的“腦袋”,使作品具有濃厚的形式主義意味。
1977年,克拉格移居德國,從德國發達的機械材料中獲得了啟發,並拓寬了材料應用領域。《教堂尖塔》就是他應用重力原理的一件作品,他將工業化的金屬材料組成4件圓錐狀的物品堆,形如教堂的塔尖,層層堆積的金屬體沒有任何內部固定,隻靠地心引力保持垂直。這些似乎年久的金屬件搭配在一起所形成的色彩對比,別有一種原始意味。憑借這件作品,托尼·克拉格獲得了英國最高藝術獎“特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