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愛之名,為生命而歌(1 / 2)

以愛之名,為生命而歌

學術論壇

作者:景思文

【內容摘要】人們通常所說的波點都是在等間距中盲目排列起來的,大同小異。而草間彌生的每一個波點都充滿了生命力,有著強烈的目的性。幾十年來,她將波點運用到繪畫、雕塑、裝置等領域中,她的“波點”具有一種“神秘無形的力量”。從藝術理論角度分析她的“波點”,可以歸結為是表現的衝動促使她的“波點藝術”誕生。這種表現,非平時所說的表現,而是人性的表現欲望促使了創作的衝動,這也正是藝術發生的深層心理。

【關鍵詞】草間彌生波點藝術表現衝動

她,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她,曾被幻覺困擾而企圖自殺;她,小時候就對波點產生極大興趣;她,作品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她,被稱為“精神病藝術家”;她,是性解放的先驅,同時也是當今在世最偉大女性藝術家之一……她也是世界上最老的“愛與和平”倡導者、實踐家。她就是草間彌生,一個用愛解放全人類,用波點貼滿全世界的藝術家。

一、欲望主導下的波點情結

草間彌生的作品讓人感動,有種說不出的莫名振奮。是原始生命的衝動感受,抑或是觸動了靈魂深處的某根神經,我們無法考證,隻能說,她與她的作品曾一度用了20年才被她的國家所接受。而她卻用將近一生來表達她的“欲望”,她是一個自我意識強烈的藝術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與議論,隻身投入創作。從一個童年幾乎混沌的人生中走到另一段恐懼的人生,從離開母親到走向指引她人生的“藝術世界”,輾轉來到隻能讓她填飽肚子的紐約,開始她的藝術生涯。她曾在自傳中寫道:“我一直畫一直畫,吃飯對我來說反而變成其次,紐約是全世界物價最高的地方……有時候,我甚至兩天沒吃東西,就像著了魔一樣,挺著空空的肚子一直畫……”由於藝術起源於一種深層的生命意誌活動,這種生命意誌又是人類自我意識中首先覺醒的部分,生命意誌帶有原始的本能性質。①因而草間彌生在表現她的作品時,就是她靈魂深處的呼喚,這也就是藝術原始的衝動力量之所在,俗稱欲望的衝動,也就是表現衝動。例如畫家蒙克在1983年創作的著名生命組畫《呐喊》,他運用了觀賞形式表現出欲望所在,所以我們再看到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時,這種衝動和欲望油然而生,究其原因,那就是人類本性的衝動所致。

她的波點藝術運用到了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中,甚至她自身也陶醉其中,我們也從中體會到草間彌生的那種對孤獨與愛的詮釋。

二、為生命而歌的藝術

藝術發生的深層心理是生命意誌的選擇,藝術發生的意欲活動是表現衝動的選擇。我們把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視為一種原始藝術創作的話,那麼這就是一種生命意誌選擇的深層心理,一種表現衝動的體現,這種體現充分詮釋了她的藝術是在為自己而歌,為愛而歌,為生命而歌。

這是一個現代藝術家創作的故事,這與原始藝術的發生有沒有關係呢?我們認為,從表現衝動來講,他們有某種共性,即生命意誌的某些因素在意識深層的躁動後,產生出一種表現衝動,這種衝動就是要表現這種生命意誌的意欲活動,一個現代藝術家的創作是不可思議的,同樣,原始藝術的發生亦是不可想象的。②所以說,“表現”抑或是演員表演一個角色;抑或是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抑或是許許多多從事各類藝術活動的藝術家們的創作。也許這在草間彌生眼裏,僅僅是她對生命的歌唱,她將自己的情感與藝術創作融於一體,她的筆下就是她的“靈魂”。她的“波點”就是她靈魂之一的詮釋。她的“波點”也很像蘇珊·朗格曾經提到的“符號說”,我們無從考證它們之間是否有契合點,但我們可以從中得知無論是什麼時代,這種表現形式的藝術都可歸結為一種表現衝動來解釋,這就是一種源於生命意誌的創作衝動即表現衝動、藝術衝動。我們在草間彌生的作品裏可以看到對生命的熱愛,也能看到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以及由這種恐懼所帶來的苦惱構成了她最初對藝術的向往,對死亡的恐懼、苦惱以及在心理上避免這種恐懼而達到一種想象中的永恒和安息,她的作品從而走向了人類永恒的主題——愛。即使困擾她一生的精神痛苦不曾消失,但她用藝術語言來化解精神上的痛苦與寂寥,這也成全了她在藝術上的造詣。她曾說:“我覺得思考這種事情很空虛,沒意義。我追求的是死後還可以永恒發光的藝術。”顯然在她生命中藝術已占據全部,像生命一樣存在於肉體與靈魂的每個角落,是值得用盡一生去詮釋的。她的作品《無盡愛之秀》裏麵呈現出的那種發光體正像是她所說的永恒發光般地存在著,也更像她在詮釋內心對死亡與恐懼、重生與對生命的熱愛的最真實表現,作品中呈現的對生命的讚歌、對愛的渴望、對永恒的期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讓我們也對她油然產生一種敬畏,敬畏她身為精神病患者卻堅持著藝術創作,堅持著對生命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