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在萬曆十七年考中進士,從此仕途平穩,一路升遷。在眾多官員中,董其昌是圓滑的,他經常隱藏自己的觀點,去迎合別人。其實,在其內心深處厭惡官場,他修煉“心學”,以這種方式解脫內心的困苦,並在藝術上提出了“南北宗論”,認為北方的一些畫家如大小李將軍、趙伯駒、李成、範寬等人作畫太過硬、實、重,不如南方元四家空靈、柔曲、韻秀。他尤其反對馬遠、夏圭的畫法,草草幾筆便氣勢剛猛,斧劈皴太過尖銳、外露張揚,不夠內斂、含蓄,再加上馬遠、夏圭是宮廷畫家,由於厭惡官場,也一並反對宮廷繪畫,將矛頭直對馬遠、夏圭。他認為,北方畫家是“漸修”產生的繪畫成果,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達到,而南方繪畫是“頓悟”,是天性,是才情自然流露的成果。董其昌作畫大多取法於南方畫派黃公望等文人畫家,善於仿古,從《高逸圖》《雲山小隱圖》《關山雪霽圖》《夏木垂陰圖》中可以看出其筆墨造詣很高,用筆娟秀,用墨淡雅,筆墨趣味十足。
讀書人中有些在詩書藝術上有很高造詣的,但在仕途上曆經坎坷,最後不得不回歸田園生活。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年輕時拜諸多名家為師,文學師吳寬、書法師李應禎、繪畫師沈周,並與吳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交遊,有“吳中四才子”之稱。文徵明的文才及畫名均享譽當地,但在科考中十次落第,直至54歲才被推薦,待詔翰林院。在京做官期間,看到政治腐敗、人心險惡,便一再上書乞求歸隱,1526年獲準歸鄉。從此,在家鄉寄情於詩書繪畫,創作步入鼎盛期。繪畫上摒棄了沈周的粗放,更帶有文人雅氣、儒家中和之氣,“心學”內斂之氣,代表作有《雨餘春樹圖軸》《綠蔭草堂圖》《惠山差會圖卷》等,畫卷中設色工致嚴謹,古典式的構圖,用筆細膩,細密精致中平靜安詳。文徵明好友唐寅與他有著相似的命運。唐寅,出身於商賈之家,天姿聰慧,因受考場舞弊牽連而下獄,被廢除功名,此後便不再想出仕,隱居在蘇州桃花塢,潛心研究詩文書畫,並以書畫謀生,曾寫詩“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起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命運的輾轉,讓他有狂放不羈、玩世不恭的性格和行徑,自刻印章,印文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可見他的自負和文才。
總之,明代無論是宮廷繪畫還是文人繪畫,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這些藝術作品生動地反映了明朝的政治體製、哲學思想、社會風尚,絢爛的藝術成就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2]蒲鬆年.中國美術史教程[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4]肖啟明.儒生與畫家[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周林生.宋元繪畫[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係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12級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