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代山水畫成就原因探微(1 / 2)

明代山水畫成就原因探微

學術論壇

作者:葉紅

【內容摘要】明朝山水畫風格多樣,無論是宮廷繪畫還是文人畫,都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創新。當時的社會政治影響哲學,並且進一步對山水畫家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士不敢言,畫家不敢盡興作畫,無論是宮廷畫家還是文人士大夫,大多避開朝政,歸隱創作,最終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關鍵詞】明代山水畫宮廷畫家文人畫

一、明代山水畫的概況

明代山水畫畫派林立、畫風迭變,有浙派、吳派、武林派、江夏派等,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兩個畫派為氣勢恢弘的浙派與清麗縝密的吳派。戴進,浙江人,後人將與此人畫風相近的人統稱為浙派,浙派中水平最高的屬戴進和吳偉。浙江一帶早在南宋時期就聚集著大量的職業畫家和畫院畫家,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推動了職業畫家的活動,其中,技藝高超者受到朝廷的征召成為宮廷畫家,他們在技法上直追宋代,注重寫實,避開元代隻重筆墨意趣的繪畫風格。吳派,則是以蘇州為中心,始創於沈周,形成於文徵明,後有唐伯虎和仇英,都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把作畫視為一種高雅的藝術休閑活動,喜好相互贈答書畫作品。吳派畫家善於從自己的審美情趣出發,技法上學習董源、巨然、米芾和元四家。這些畫家大多是隱士,不願涉足朝政,隻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生活,“聊以書畫以自娛”。

二、宮廷畫家

元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漢族文人得不到合理的社會地位,過著比較鬆散的隱居生活。明朝朱元璋由於學識淺陋,便痛恨文人,統一中國後,文人隱居現象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朝廷對文人進行了大量的殺戮和侮辱。有“胡藍之案”“胡惟庸案”,更有高啟因為不願做官被腰斬,死得慘烈,死後累其家人。明朝有了“批頰”,就是當眾打官員的嘴巴,很多人被當眾打死,文人在朝失去了尊嚴,得不到尊重,動輒就有性命之憂。文人的性命尚且輕賤,宮廷畫家的命運更是多舛。戴進在明初威望很高,可是最後窮困潦倒、鬱鬱而終。宣德年間,戴進遭人陷害,殿前失意,觸怒龍顏,最後被黜,人生命運在須臾之間改變,禍福逆轉,天差地別,於是歸隱杭州,唯有畫鍾馗、門神換錢度日,食不果腹。記有謂:“嫁女無資,以畫求濟,無應之者”,說明其生活的困窘。

戴進隱居時潛心研究畫學,其山水畫以表現風雨、江麵、小舟一類題材最為出色。《風雨歸舟圖》中畫山色陰沉,驟雨傾盆,狂風大起,草木欲拔,水流湍急,舟子逆風而行,步步艱辛。此畫此景,若不是有坎坷的命運,又如何使滄桑無奈之情躍然紙上。後人對他的作品評價很高,《名山藏》曰:“臨摹精博,而意趣包涵,不以清媚自臻,凡一落筆,俱稱神品,為本朝畫流第一。”又有《兩浙名賢錄》評曰:“畫集諸家大成,山水、人物、花草、翎毛無不精妙。蓋其筆力精熟,氣韻天成,凡一筆落,俱稱神品,晚年尤縱逸出畦徑,自成一家,真皇明畫家第一人,足以照映古今者。”

三、文人畫

明朝中央的最高權力集中在帝王手中,朱元璋不允許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有權利與皇帝抗衡,他廢除中書省,讓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事實上,六部的權力比較弱,後來他設置內閣,但內閣的作用隻是顧問。因此,明朝皇帝直接決定天下大小事物,長期繁忙瑣碎的政務,壓得皇帝喘不過氣來。賢主勉強日理萬機、勤於政務,昏君則退居後宮不理朝政。大臣無權決定政務,皇帝又放任不管,百姓困苦、內憂外患。由此,文人對朝政無能為力,又無所適從且時刻麵臨危險,隻求自己安心,尋一處寄托得以成全自身的心境。“心學”便應運而生,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心學”讓修行者從自己的內心尋求安寧,隻有內心安寧,一切都安寧了,這種思想對當時的士人是一種解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曾記載:“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明末心學大盛,文人將其精神注入藝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