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因材施教,造就敏而好學、獨立思考、舉一反三的綜合創造能力,培養品學兼優、興趣廣泛的完整之人,這些都是古今中外教育認同的千古不易的教育宗旨與目的。
如同其他任何領域,在曆史發展中,教育也會形成慣例與惰性,例如,原本為了教育的方便,將知識分成學科,在可控範圍內傳授學科知識,既便於教學,又便於評估學生的成績。可是,久而久之,出現了教師照課本宣講,學生被動地熟記支離破碎的知識點的現象,完全扼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校不是知識學習的終點站,而是終身學習的起點站。激發求知欲,培養靈活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技藝,在此應特別強調的是,學校應教授學生策略性思考的能力,而非手段性設計的技巧,因為手段在不斷變化,因時因物而變,任何成功的範例都無法如實模仿、複製,而唯有思想能“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權變自如,從中汲取轉化性創新智慧。這些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改革就是要將偏離了這個方向的教育拉回正道,而不是為了形式而改革。教育的目的始終如一,其改革的目的在於重新以新的形式強調某些方麵,使之回歸教育的本質目標。
今天的經濟形勢的變化,需要相應的教育,但這不是說要顛覆現行的教育根底才能適應新的形勢。教育自然在創意產業時代(假如可以說有這樣的時代的話)成了討論的焦點。學者們將矛頭首先對準了教育現狀。20世紀教育體係的現代化出現了兩個特征:首先是學科研究機構的擴張,其次是采用了以量化為目標的學術業績評估體係。這兩個方麵在強化學校和政府的教育係統上起了積極作用,可是對知識傳授與學術研究本身卻具有消極的作用,一個明顯的後果是影響了社會的求知欲。誠如裏德比特爾指出的,這個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深刻地強化了教育的保守取向,知識成了有明顯等級傾向的專門學科,與社會全然隔離。知識呈現出兩種類型:一如修道院,知識體現在珍貴的手稿之中,是封閉的寶藏;二如裁縫店,知識標準化,易於重複模仿。“其結果是工場、圖書館、監獄的奇特混合。”他認為,在現代的學校裏,過度的知識灌輸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而學校應培養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繼續學習的能力與渴望。“教育的要點不是大量灌輸某種知識,而是培養發展如下能力:基本的讀寫和計算能力、善待他人的能力,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創造性的工作能力、團隊的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繼續學習的能力與欲望”,即自我發展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坎·羅賓森爵士也認為,19世紀的教育觀念已不能適應21世紀的挑戰了,因為我們所生存的經濟環境“與20年甚至10年前全然不同了”,我們需要不同的教育風格,需要不同的優先事項。我們的時代為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革新的雪崩所衝淹,欲跟上這些變化,走在變化的前麵,我們需要智慧,真正的智慧。我們必須學會創造性。概言之,新時代渴求思想與藝術。
上述學者都批評傳統教育不能適應創意時代,他們的批評應該是針對傳統教育被異化的部分,而非精華部分。激發求知欲是傳統教育的優良傳統。教育機構的擴建、學科的細分等措施並不能解決教育中出現的根本問題,也不能應對新的挑戰。個人和家庭應該為自己的知識需求負更多的責任,人們會從私立和公立教育機構獲取所需知識,將為滿足知識需求而學習,不為文憑而讀書。學習將是一個分散係統,處處都是課堂,處處可以學習,目的在於創造與革新。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的界限將被打破。在此,工業革命前的傳統教育中的精華可以複興並為培養自由的創意人才服務。前述三連環創造活動的第一環即藝術創造性依然立於前沿。
成功的創意產業例子體現了藝術、思想、科學與經濟的新的創造性綜合。藝術不僅構成了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而且其所產生的思想和技藝決定了創意產業的成敗得失。藝術本身對思想、技藝和品質的高度綜合為新的教育模式樹立了有效的範式。我國以往半個世紀裏偏重科學,在教育中理工科一直優先,但依然缺乏真正的科學創造性。科學在創意時代的作用一如在任何時期那樣重要。科學是發明創造,工程技術不是科學的核心而是其製作程序。科學與藝術一樣,需要想象力,需要感受力,需要綜合審美能力。無論是科學家、工程師,還是藝術家都麵臨相同的古老問題:如何將事實與觀念從一個心靈移至另一個心靈,亦即如何獲得轉化性創造成果。教育如果不能教會學生將某個領域的智慧和手段轉化到另一個領域中去,那麼就是失敗的教育。著名地理學家大衛·戴維斯認為,物理學家若欲獲得思維原創性,必須向視覺藝術學習兩項能力:一是物象維度分析,二是想象力投射。他認為大學應教授這兩個科目,但遺憾的是沒有設置此課程,因為這類藝術被視為無用之學。戴維斯指出,地理科學家的創見離不開它們。發表在近期《心理學科學》雜誌的研究成果表明,戴維斯的說法絕非個人經驗之談。以美國範德堡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魯賓斯基為首的研究者,從上世紀70年代起,跟蹤一批受試者,以實驗證明孩子想象和把握二維、三維空間物象的能力是其未來創造與革新的潛能。從小能拆裝鍾表和電視機的孩子比掌握數學公式和語言技巧者更可能成為創新人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方麵的成就與其說與數學水平相關,毋寧說與空間推理與想象天賦相關。魯賓斯基斷言,如果我們不將這種能力列入教育,那麼“我們將會錯失現代的愛迪生與福特”。藝術與科學是孿生兄弟,相依相生,不可分開。
教育的中國夢是中國夢實現的前提。美國夢的核心價值是平等、自由、民主,其堅定信念是隻要經過不懈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理想。今年6月7日,習近平在美國訪問時提出“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其相通之處正代表了人類的普世理想與價值觀。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必須與精神追求相和諧。人們通常認為,“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援助”,這種態度代表了企業家的精神,是經濟成功的標誌。然而,上述洛克菲勒家族的例子說明,美國夢對精神層麵的追求遠甚於物質範疇。美國成功的企業家無一不重視投資教育,建立教育基金會,真心出力發展教育,無一不熱愛藝術,讚助藝術,從這兩個重要的教育方麵回饋社會,惠及民眾。因為他們認識到,企業的成功乃一時之功績,唯教育與藝術乃天下萬世不朽之大業。從其傾心收藏藝術作品、無私捐助藏品、資助公私美術博物館的行為中,可見其將藝術教育視為教育的重要部分。美術館是開放的社會學校,民眾不僅在此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得到智性教育。藝術教育的中國夢應注重兩方麵的建設:首先,要借助國家與社會的力量,建設向民眾開放的藝術博物館,其中必須有豐富的國內外藏品與長期的陳列,使之成為生動的教育場所。同時,又能為藝術教育本身提供觀摩與研究的基地。其次,要依據藝術的性質和藝術教育的規律理順藝術學科及其評估體係,實施分類管理,確立藝術人才的分類培養目標。我國藝術教育分四大類型:一是專門性藝術學院如美術學院、音樂學院、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等;二是綜合性藝術學院;三是師範大學所辦的藝術教育;四是綜合性大學辦的藝術專業。依據目前的學科設置與評估體係,這四類混同,長此以往,將泯滅各自不同的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目標,嚴重妨礙我國藝術教育的有效發展。前兩類應重在培養創作人才,推動我國多出藝術傑作,豐富中國藝術的偉大傳統。而師範類應重在培養藝術教育師資,最後一類應偏倚美育,使之融入整體教育的結構之中。當然,就教育而言,這四類都指向美育。
美育大哉。德育、智育、美育三位一體而成教育。世界教育輝煌之期都以美育為宗,反之,不施美育則德育、智育無以完善。古希臘信奉人的精神必取徑於美,才能實現善。孔子強調“遊於藝”為通往道、德、仁境界之津梁,其教書育人始於美育而終於美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對此王國維曾有精辟的闡述:“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於欲之情意融合之前,先涵養美情,漸與知情合而鍛煉意誌,以造作品。於是始知所立,和氣藹然,其樂無極,是即達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意大利文藝複興以美育為培養美德與才幹的源泉,而歐美的理想主義、理性主義、浪漫主義、經驗主義、實用主義,無論其教育思想有多不一致,也都認同美育具有完美通達德與智的塑造力量。可見,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關乎整個教育。美國在追求美國夢過程中,創辦名校,興辦美術博物館與藝術中心,實施全民美育,使之夢想奠基於教育,這值得與之相通的中國夢借鑒。唯有如此,中國夢才能融彙古今中外的教育精華,鑄造既具普世價值又具本國特色的核心價值,據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個中國夢。
作者係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