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其中起著隱形卻強大的作用。當今中外大企業家都熱衷於收藏藝術作品,他們投入巨資,購買作品,建立藝術博物館,其動機或出於人性的占有欲望,或出於投資升值意圖,或出於純粹的業餘愛好,其中一個共同的明顯好處是能夠豐富企業文化,為企業形象增添光彩。然而,很少有企業家認識到藝術對企業的益處遠不止於此。有一點已為曆史所驗證,即藝術延伸了許多世界著名企業的生命,其企業實體雖已不複存在,但其藝術收藏與資助惠利於後人,令世界銘記不忘。還有一個比這更重要、更深遠的益處,那就是其藝術收藏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企業的管理水平與質量把控技藝。審美趣味與企業管理能力具有邏輯關係。洛克菲勒家族企業能長盛不衰的秘訣就在於此。約翰·洛克菲勒熱衷於教育、文化與衛生等慈善事業,他創辦了芝加哥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建立“通識教育董事會”,倡導通才教育,而熱愛藝術、收藏藝術、讚助藝術成為其後代的生命職責。小約翰·洛克菲勒和妻子艾比以非凡的審美判斷力感染子女,將藝術視為他們優良教育的重要因素。他們花費巨大精力與財力收藏藝術作品,並於1925年在紐約創建了現代藝術博物館,艾比親自操心其財政支出和行政管理,因而子女們戲稱該館為“媽媽的博物館”,正好與之英文縮寫MOMA諧音。除了“媽媽的博物館”,洛克菲勒家族還無私讚助美國其他各家公私美術館,並繼續豐富自己個人收藏。洛氏家族世代的藝術興趣,不僅造福於美國乃至世界,對民眾藝術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使家族成員從中獲得了其創始者所謂的理解內涵之無形事物的智慧。1929年,洛克菲勒的孫子勞倫斯入普林斯頓大學主修哲學,他在致父親的一封信函中說:“我現在發覺,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和追求,遠比鑒賞最好的音樂和藝術作品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天賦。”撇開其表麵的意思,可見他高雅的藝術趣味已內化為第二本性,能據此洞察形而上之思想以把握其祖父所說的無形的事物。此種洞察力唯能源於審美經驗,是創造有形資本的無形資本。這種無形的資本尤其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競爭的核心資源。
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似乎業已成為當今和未來經濟的重要驅動力量,而其中的發動機是藝術與思想。在全球信息和物質資源日益共享的情況下,資本的概念也隨之變化,創造性地運用資源的思想即是主要的無形資本,而創造性思想本身的產生以及實現大多與藝術息息相關。
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創造性呈現三個連動的方式:一是“藝術創造性”。這是最具想象力的表現,以文字、聲音、圖像、動作等再現對世界的理解,而新思想、新觀點由此層出不窮,源源不斷。二是“科學創造性”,它包括人類的好奇欲望與實驗精神,不遺餘力地解決新出現的問題的能力。三是“經濟創造性”,這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引導技術、經濟實踐、市場等創新精神的發展,並且與經濟中競爭優勢的增長有密切關係。而聯結這三者的紐帶則是“技術創造性”,它既是前三種創意能力的組成部分,又相互作用、彼此聯係。我們知道,從語義學上說,也從實踐經驗上說,“技術”與“藝術”不可分割,此兩詞的古希臘語是techne,指為某個目的而實現某事的非凡的專業技能。柏拉圖在論述此概念時沒有區分“美的藝術”與“實用技藝”,而是區分了兩種類型:一種是獲取性技藝如賺錢等,另一種是生產性的創造技藝,即創造先前未存在之物,如繪畫、建築、編織、家具製作等。柏拉圖的觀念具有普遍性,在亞裏士多德那裏如此,在孔子和莊子那裏也如此。“技進乎道”,熟能生巧,巧即神來之筆,即藝術,道即天縱之智,即藝術的表現境界。“藝者,所以旌智、飾能、統事、禦群也,聖人之所不能已也。”徐幹的這句話不僅可用來詮釋孔子、莊子、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思想,而且可用於定義如今流行的“創意文化產業”實質,它仿佛是對藝術的原意的回歸。
創意產業的概念有多種解釋,英國勞工黨在1997年競選中首先提出了“文化產業”。翌年競選成功後,將這個概念轉化為“創意產業”。有學者對英國政府的這個概念轉變的文化政策含義進行了研究,認為隻有在信息社會政策的上下文中才能理解這個術語的用法,其內容主要指藝術與媒體。在不同的國家裏,相應的術語有“知識產權”“知識經濟”“版權產業”“信息產業”等,中國人善於折中,將英國的“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合為一句口號:“創意文化產業”。無論如何理解這個概念,其發出的信號是世界和地區的經濟模式已發生根本變化,文化愈來愈顯現為一種經濟形式。然而,文化絕不能直接轉化為商品,創意文化產業並不會如國內常見的做法那樣發展:以某個地區的現成特產為產品開發創意園。創意文化產業這個概念本身包含著無法調和的矛盾:作為人類高級精神產品的文化藝術與市場商品之間的價值衝突,以及作為個人獨創性作品與批量產品的價值矛盾。中國和歐洲的傳統思想,特別是歐洲啟蒙運動至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在尊重民眾趣味的前提下,堅持高雅文化、高雅藝術的品位引領性。這是藝術必須堅持的神聖職責。這裏,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澄清概念,而試圖說明一個全球發展的現實,並由此提出在新的現實中,產業應當如何依靠文化和藝術這類軟實力加以發展:如何通過無形的資本創造更大的有形資本。這應該是21世紀企業的生存之道。而開辟這條道路的先鋒陣地還在教育。
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新技術迅速傳播,為全人類所共享,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發展的快速對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文化事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使之麵臨更大的風險。這類挑戰當然也存在於往昔,如洛克菲勒早就從經商中悟出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的思想大小,決定我們的成就大小。”但與曆史相比,思想的挑戰從來沒有顯得如此尖銳。而這種情形把創造性、革新性,連同風險一起推到了最前沿。創造性充當了決定知識與經濟競爭勝負的主導因素。約翰·豪金斯在2001年出版的《創造性經濟》一書中暗示,信息時代正在讓位於一個更富挑戰性的時代。一言以蔽之,在這個時代中,需要原創性。原創性源於藝術、知識與觀念的更新。如此產生的創意才能驅動財富的創造。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文化或創意產業之所以能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是因為擺正了創造性思想與產業的關係。國內的創意文化產業隻看到其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思想和文化創新的引領作用。
既然21世紀是創新思想、創新文化與藝術的時代,那麼我們可以把“文化產業”或“創意文化”或用中國口號“創意文化產業”作如下理解:如果說15世紀到18世紀是航海統治的時代,19世紀是煤和鋼主導的時代,20世紀是信息時代,或稱消費時代,那麼21世紀即是思想的時代,要求如生產批量產品一樣湧現創造性觀念,由此驅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迎接層出不窮的新挑戰。
在這個以思想和文化創新為主導的時代裏,社會分工與勞動方式自然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出現新的勞動階層。對應於以前各時代的基本特征,主導的勞動階層分別為農民階層、工人階層、服務階層,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經濟階層即創意階層。他們由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教育家等組成,自行支配時間,自行管理,在自在寬鬆而令人刺激的環境中工作。對他們而言,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工作動力完全源於自身,而其創意以同行評價為標準。這種相對於以往製度管理的自由工作可謂是“軟控製”狀態。隨著創意階層的興起,這種工作方式從邊緣移向中心,開始主導現代文化與經濟生活、其創意愈來愈成為經濟增長的發電機。然而,發電機與其所發之電即產品不能混為一談。猶如發電機離開能源本身發不出電一樣,文化和藝術本身不是商品,不是賺錢的產品。文化是思想活動,藝術是美與高貴品質的再現。它們為創造更有效率的發電機提供創新模式與品質標準,由此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丘吉爾曾說英國人不想擁有原子彈其物,隻需擁有製造原子彈的藝術。藝術通過其審美價值與品質標準轉化了物質的價值,由此也具有了更高的經濟價值。
這種由藝術文化創造性地轉化而來的價值,筆者稱之為“高效附加值”。不是把地方特產貼上“創意文化產業”的標簽就成了創意產品了,而是要賦予其源於文化與藝術的附加值。可口可樂、蘋果手機等例子都說明了這個道理。
軟控製的工作方式當然不限於經濟活動,業已開始滲透到所有的領域。可以說,現代的工作方式從傳統的管理方式走向了藝術創作的方式。如同藝術家一樣,沒人可強逼其創作,而其無時無刻都在工作,生活體驗本身即是工作。藝術創作不是模仿,而是不斷地實驗創新。新興的創意階層也需要不斷地磨練其能力,結構性地塑造其工作內容,自由控製時間程序,通過思想產品表現其鮮明特征。為此,他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不僅更新知識和技能,而且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教育的形式由此而改變,繼續教育成為更重要的形式。教育構成了創意產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既引導、提升創意產業,又是創意產業的直接產品。當然,這裏並非提倡教育當隨時代而變,筆者一直認為教育不能隨意改革,教書育人如百年栽樹,不能輕易將樹東挪西移,以至夭折。世界上著名的大學不是靠經常性的教育改革而聞名全球的,而是依賴其崇高且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和靈活的教育方法而培養出傑出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