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的介紹(1 / 3)

由李小龍所創立和發展的武術體係,完整的說,應稱做"振藩截拳道".這是因為,李小龍創立,發展並傳授的武術體係和技擊藝術,實際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1959-1967年的"振藩功夫"階段和1967以後至今的"截拳道"階段.並非像港台出版的一些"截拳道書籍"所說的那樣,從1959年李小龍來到西雅圖準備讀大學並開設第一間"振藩國術館"時起,"便將自己所學所傳的武術命名為截拳道",事實上,直至1966年移居洛杉磯,在好萊塢出演電視片集《青蜂俠》,李小龍一直把自己不斷發展提高的武術體係稱做"振藩功夫";而"截拳道"則創立於1964年,創立的契機是由於李小龍與三藩市功夫教頭黃澤文的一場實戰比武引發的."截拳道"創立後,李小龍並沒有馬上把這個名稱公開,而是依然作為延伸與發展了的"振藩功夫"傳授給眾弟子.直至1967年,李小龍認為"截拳道"作為一種獨立的武術體係,其技術結構與哲學內涵均已趨於成熟,才正式將"截拳道"這一名稱這一名稱向自己的門徒及外界公開.?由於李小龍的成名,"截拳道"作為李用畢技術在內的中、早期"振藩功夫";在南加州"伊魯山度武功學院"李小龍的第三位助教兼截拳道大弟子丹.伊魯山度大師,也正一如既往,兢兢業業地傳授著中後期延伸與發展了的"振藩功夫"和聲名卓著的"截拳道".1996年元月,為全麵推廣和弘揚李小龍的武道藝術,李小龍夫人琳達、“龍女”李香凝以及木村武之、伊魯山度、黃錦銘、李愷、艾倫.喬、理查德.巴斯蒂羅等13位最傑出的李小龍原始嫡傳門徒在西雅圖聚會,成立了傳播與管理李小龍武道藝術的權威組織"振藩截拳道核心".會上,經李小龍愛女李香凝提議,將真正的李小龍武道藝術命名為"振藩截拳道",以示對創立者李振藩的尊重,並有別於目前世界各地許多自封的"截拳道武館"所傳授的所謂"截拳道".綜上所述,相信讀者已經悟出本文標題寫作"振藩截拳道闡宗"而非"截拳道闡宗"的涵義所在了.

[編輯本段]

◆什麼是振藩功夫

振藩功夫,又叫振藩國術、振藩拳法,後期又稱做“振藩拳道”(實際上已是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眾所周知,李小龍宗師本名叫李振藩,"李小龍"隻是他在香港拍電影做童星時起的藝名.因此,從在西雅圖開設第一間武館起,李小龍便用自己的本名將武館命名"振藩國術館"(JunFanGung-FuInstitute),而把自己傳授給學生的武術體係命名"振藩功夫"(JunFanGung-Fu,簡稱JunFan),有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威震藩邦、揚威海外之意.(注:JunFan是李小龍按"振藩"二字的漢語廣東話發音拚寫的英文拚音.另,李小龍把"功夫"二字拚作Gung-Fu,與海外武術界常見的拚法Kung-Fu略有不同.這裏請讀者注意.)由於李小龍是一位求真務實,不斷開拓進取的武術家,旅居美國的12年中,始終堅持一邊自己研究、鍛煉、提高,一邊將不斷發展進化的武術體係傳授給學生.因此,振藩功夫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武術體係,而是一個不斷發展進化,不斷自我完善的,生機勃勃的武道哲藝進程.創立之初的"振藩"功夫主要是經李小龍改進的詠春拳技術(當時尚傳授小念頭、尋橋、標指等詠春拳套路,以及單、雙黏手、木人樁等訓練內容)、中國南北兩派的一些拳法精華和三節棍、長棍、長槍等傳統兵器;中後期的“振藩功夫”,又有了很大改變,廢除了詠春傳統套路,而保留了詠春實戰精華散手和黏手、木人樁等訓練內容,在詠春拳原有的定步黏手基礎上又增加了活步黏手,並進一小豐富和充實了木人樁技法。同時,開始廣泛吸收拳擊、擊劍、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和柔道等世界流派武技之精華,實際上,已是發展和完善了的“振藩”與創立初期的“截拳道”的混合體。由於李小龍的武道哲藝進程是一個連續不斷、密不可分的過程,因此,在“振藩功夫”與“截拳道”之間,並沒有一道二分明顯的分界線。今天,我們圈內人士都把1964年李小龍對三藩市功夫教頭黃澤文的一場實戰比武視做從“振藩”到“截拳道”的轉折點。1964年8月,美國加州三藩市(舊金山)。李小龍由於堅持傳授異族學員中國武術(振藩功夫),受到當地保守的國術界的最後通牒,被迫接受挑戰,與一名來自香港的華人武師黃澤文惡戰一場。兩人各使傳統武術,交起手來均感打得十分別扭。李小龍雖經硬拚頑強取勝,卻贏得很不痛快。一場本應幾秒鍾便結束的戰鬥,卻拖拖遝遝打了幾十秒鍾才將對手“搞掂”。這遠不是他理想中快打速勝的結果。這場比武,導致李小龍對傳統武術的套路技術深刻徹底地反思,最終拋棄了套路,創造出無固定技術動作、無套路形式的“截拳道”。與此同時,李小龍還邀出席了1964年度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標大賽”,並結識了“美國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空手道擂台悍將”羅禮士、“菲律賓魔杖大師”伊魯山度、柔術大師威利.傑伊、“美國柔道之父”吉恩.勒貝爾等一大批武壇頂尖的名家高手,與他們互相交流、切磋、學習,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武術體係,為“截拳道”的誕生鋪平了道路。在“截拳道”創立初期,考慮到其武術與哲學體係尚未發展完善,李小龍並沒有馬上向自己的學生及外界公開這一名稱,而是仍把它稱做“振藩功夫”或“振藩拳道”,直至3年以後的1967年才正式宣布“截拳道”的誕生。

[編輯本段]

◆振藩功夫的訓練內容與技術體係

對於初期的振藩功夫所包含的內容,前文已作了概要介紹.這裏將要向讀者著重介紹的是中後期的振藩功夫的訓練內容與技術體係.

[編輯本段]

a,振藩功夫的訓練內容:

.拳法與上肢攻擊技法;

.踢法與膝撞技法;

.關節擒鎖技法;

.窒息與扼殺技法;

.纏摔與地麵扭打、投摔、絆摔、掃摔技法。

[編輯本段]

b,振藩功夫的技術體係組成:

葉問宗師與高徒李小龍

.詠春拳(振藩);

.功夫(振藩);

.西洋拳擊(振藩);

.踢拳(振藩);

.擒拿;

.振藩武器.

以上訓練內容與技術體係,在1967年都被融入了"截拳道"之中。

[編輯本段]

修煉截拳道的目的

截拳道透過鍛煉人類天生的身體武器,達到兩個目的:

1、摧毀麵對於你的敵人--消除自由、正義與人性的障礙;

2、摧毀任何紛擾你心靈之物,無須傷害人,但能克服自己的貪婪、憤怒與愚昧。

截拳道可以開啟個人之智慧,她就像火炬一樣照亮你的心靈,是一種生命之道,一朝向意誌力與控製力的動作。截拳道並非傷殘之法,而是一大道,朝向生命真諦追尋的坦蕩大道。我們隻有在了解自己時方足以看透旁人,而截拳道則是朝向了解自己之道而邁進。學習截拳道絕非單純對知識的尋求,或是形式化的技巧累積,而是發掘自我不足之根源。

[編輯本段]

截拳道的晉升製度

據李小龍說,我國武術的起源雖然十分久遠,可惜鑒於國人保守的傳統性格,而不能象他國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西洋拳、泰國拳等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其最大原因是在於截拳道教授方式及晉升製度未能完善化。而且時至今日,我國人仍抱著“弟子未滿師之前不能教人”之觀念。其實“滿師”標準極度空泛。有人教授一輩子拳術,獨言無一弟子學齊他的全部技藝;也有人隻教他的弟子兩三年,便說他已技成,可以任教了;有時不但在同一門派內,甚至在同一師門中也會發生這種全無標準的承諾,因此“滿師”與否,往往隻憑師父一句話。因此,李小龍自1970年開始,已製定了一套晉升製度,經數年反複修正,這套製度已成為國際性的統一晉升係統,在多個國家中甚至已獲“法定”地位。根據李小龍的計劃要求,截拳道的晉級可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級:由初學開始,學習各種基本功和基本實戰技術,打好堅實的基礎。也就是力圖讓習者在該階段的練習中,達到雖未必能真正透徹地了解本身所學,但至少能明確地去掌握去運用,以及去傳授本身所學的技術於別人。這種情形就如極大部分的工匠一般,他們雖學得一門製造或修理的技能,但對本身所學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級:全部將基本技術學齊,並開始學習技擊要訣與戰術運用等理論素質。達到此級的要旨不在乎習者練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惟必須能練到手法標準,懂得如何去使用截拳道跟人搏擊即是。同時,由於日子尚淺,對於傳技之應有竅門尚未通曉,故隻屬“助理教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