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的介紹(1 / 3)

由一代宗師李小龍所創立武道哲學——截拳道,在世界武壇上獨樹一幟。英文Jeetkunedo

李小龍是偉大的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武術革命家、功夫電影開創者、著名武打演員。他從格鬥實戰出發,以詠春拳為技術基礎,撮合空手道、跆拳道、泰拳、菲律賓拳術、柔術、、擊劍等26種世界武道精華,汲取中西方哲學及中國傳統武術思想精髓,以武入哲,於1967年正式確立其武道哲學“截拳道”之名稱。截拳道的宗旨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李小龍認為,“截拳道就是武道哲學”(李小龍語),而絕非一種武術門派,截拳道首先是武術觀及方法論,其哲學化語境尤其明顯。而李小龍遺孀蓮達夫人在其文章《什麼是“振藩截拳道”》中則認為,李小龍終身所學習及教授之一切哲學思想、強身訓練方法及技擊術,均包含於“振藩截拳道”體係,因此於1996年,由李小龍女兒李香凝及蓮達夫人的建議下,於美國成立振藩截拳道核心,由蓮達夫人、李香凝、木村武之大師、黃錦銘等十多位李小龍嫡係弟子組成,以“振藩截拳道”為法律保護的注冊名稱維護李小龍思想之真涵,以及與世界上一切自稱為“截拳道”之“門派”完全區別開來。

◆什麼是截拳道

“什麼是截拳道?”是李小龍所創立的融合世界各種武術精華的全方位自由搏擊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截拳道倡導搏擊的高度自由。李小龍截拳道海報和本能性,拋棄傳統形式,忠誠地表達自我。“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綱領和要義。它將東西方哲學理念運用於武術,是一種搏擊指導和方法論。李小龍有一套自己的格鬥體係,我們稱之為“李小龍截拳道”或者“原始截拳道”,它是截拳道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截拳道是發展的,是無限的。

李小龍用這句話開始了他那篇發表在1971年9月號《黑帶》雜誌上的題為《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1]的著名文章。今天,當我們再一次提起這個問題的時候,讓我們先聽聽截拳道全權傳人伊魯山度大師的一段回憶。

這是筆者在丹?伊魯山度(大陸譯為‘伊諾山度’等)大師的“截拳道踢拳”高級教練員班學習深造時,伊魯山度大師對筆者的談話。1.丹尼?伊諾山度大師的回憶1967年初的一天,我與李小龍兩人一道,驅車行駛在旅途中,我們一邊開車一邊談論著西洋擊劍術。小龍說,西洋劍術中,最精湛的技巧,就是它的“阻擊”(stop-hit,意即“防守-反擊”)。一次成功的“阻擊”,意味著對手進攻你時,你不僅僅要防禦對手的攻擊,而且還要在截住對方劍招的同時順勢反擊,防守與反擊同步,一氣嗬成,這樣你的搏擊“效率”將大大提高。然後小龍又說道:“我們應把我們的技擊方法稱做‘阻擊之道’或‘截拳之法’。”我問道:“那麼這一名稱的中文稱謂是什麼?”“它的名稱將是——截拳道,”小龍答道:“‘截拳道’意思就是‘阻擊對手來拳之法’或‘截擊對手來拳之道’。因此,我們的方法是將一般習慣打法上的防守(格擋)與反擊分成兩步的做法合二為一,防守與反擊同時進行,一氣嗬成。當然,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到這一點,但無論如何,防守反擊(連消帶打)一氣嗬成將是我們所要傳授的新式技擊法的主旨所在。”2.截拳道之名稱“截拳道(JeetKuneDo)三字,如上所述,單從字

截拳道宗師:李小龍

麵上解釋,“截”意味著“攔截”、“防守”,“拳”意味著“拳打腳踢”或“攻擊”,“道”即“取人之道”和“用人之法”。但李小龍進一步解釋說,“截拳道”僅僅是一個名稱,它的命名純屬偶然,亦為稱呼方便而已。事實上,僅僅從字麵名稱上想徹底了解截拳道是不可能的;同時,李小龍敬告那些根據自己的需要妄說“截拳道”的人們:“一旦有人妄說截拳道是什麼或什麼,或是與這個那個又有所不同,那麼,不妨就讓截拳道這三個字永遠消滅吧!消除掉以輕心虛有的名稱,隻讓它的實質存在吧!截拳道隻是名稱罷了!”盡管李小龍提倡無形無式,大道至簡的截拳道原則,不願把截拳道固定成一種僵化的模式,但他依然為門下弟子製定了一套完整、係統的訓練課程,供弟子們訓練之用。這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國古代佛家有“迷時師渡,悟了自渡”的著名禪理,李小龍所製定的這套訓練課程,就有如一條渡你過河的船,載著你通向真理的彼岸。學生剛剛進入琥術之門,未曾悟道之時,由老師傳授知識、技法,擺渡你過河;當你豁然開悟,登堂入室,到達真理彼岸時,今後的路就要自己走了(真進彼岸不是人生境界的終點,而是通向更高境界的新的起點)。同時,那載你過河的船,亦不必總是背在身上,而是應當建造完全屬於自己的新渡船了(意即建立完全屬與哲學體係).李小龍當年製定這套訓練課程的目的,正是在於引導學生悟道,最終"自渡渡人,自覺覺他".筆者很讚同伊魯山度大師"截拳道概念"(JeetKuneDoConcepts)這一提法,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截拳道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武道哲學理念,是一種可用於指導任何習武者在實戰中獲勝的武術哲學指針.拳術理論是一切武道流派的支柱,隻有擁有雄厚的理論基礎,再向縱深階段發展,那麼這種武技才會有強大的活力.所以,隻有懂得了李小龍的武術哲學,才能深刻領悟截拳道的精神實質,並在實戰中運用取勝。

[編輯本段]

◆截拳道概念述真

截拳道黃師傅

截拳道是李小龍(1940~1973)一生探索武術的思想代名詞,由於他過早的離開了人世,沒有將自己的武術思想最終整理,世人看到的是很多概念、片斷,而將李小龍的功夫誤認為是截拳道的全部。

然而,真正按照李小龍的設想,截拳道是:

1)它按照實戰的不同情況將技擊細分,如腿踢,拳打,粘打,貼摔,倒地纏鎖等等,隻要能出現的情況都要觀察其特點;

2)它是開放性的理論體係:任何技法隻要有用都可以納入這個體係,故有言雲:任何技法都可以是截拳道!

3)從有型走向無型(亦是有招到無招):從基礎的動作練習必須去理解了動作與動作之間本質,不然同樣是一個動作不能稱為在用截拳道的方法在練習。因為一旦明白招術的本質是相通的,即開始步入無型,也不在乎招式的名稱,不過是一個名稱罷了。

最後理解,為什麼李小龍講:截拳道也不過是一個名稱罷了。

詠春拳:

詠春拳源流:

據《詠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衝人霄漢。於是七娘感悟之餘,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係,因為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為“永春白鶴拳”。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永春白鶴拳,詠春拳與截拳道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係的鶴拳道。

詠春拳宗於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詠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詠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永春白鶴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師傳說逃到廣州,因此成為廣東永春派武術(非詠春派)之祖師遁跡於紅船內為“煲頭”,遂傳說出一段與其愛徒梁二娣“以拳換棍”的故事。因此,近代廣東曆史完全證實,詠春拳及絕大部分“南少林”武術,如“南少林”武術之代表洪拳、蔡李佛拳、劉家、莫家等拳術,其真正發祥地在於廣東佛山。

[葉問之關門弟子、港傳詠春大師、國際詠春總會創辦人梁挺教授,於其著作《詠春拳》係列及《詠春傳正統》係列專著中則從多年葉問派係詠春拳傳播及親身走訪考察中,印證出詠春拳與其他“親源”拳術的關係:詠春拳雖脫胎於少林拳術,現代詠春拳發展至今,詠春拳、少林永春拳、永春白鶴拳僅僅於“招式及外觀上有相似之處”,但詠春拳無論在拳理心法或基本之技術法度上,都已經與少林永春、永春白鶴拳等派別有著根本區別。因此,香港國際詠春總會在葉問弟子梁挺教授的倡導下,注冊繁體漢字“詠春拳”以保護其正統,與一切之貌似該拳的武術派別區別開來。]

[編輯本段]

1.截拳道之總原則

吸收有用的技術動作,加上自己的專長,從而增強實戰能力,向學以致用的方向發展,探求和創造真正屬自己的武技.當你學會了截拳道以後,你所發出的一拳一腳不應當仍是屬於李小龍的,而應當是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並使你能有實戰中發揮出最佳威力的任何門派的武功招式.

[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