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的介紹(2 / 3)

2.截拳道的最高宗旨和哲學核心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是截拳道的最高宗旨和哲學核心,即反對任何固定的形式,強調"無形之形、無式之式”。截拳道無任何固定的技術坳作,更沒有套路形式。有實戰中強調“務實”、“無形式”,憑本能的感觸應戰。李小龍在教學時,經常喜歡用水作比喻來說明上述哲理:“好像水一樣,應該無形式。將水傾進杯裏,便成杯的一部分,將水傾進樽裏,便成樽的一部分。踢它擊它,它便會反濺回來。你要抓一把水,水必會屈服,毫不猶疑。你加上壓力,水便溜走。最軟的東西是不懼擊的。”“自由搏擊的實效並不是形式正確,合乎於古今傳統的那麼回事,能夠打勝才是實效……”“搏擊隻是一種在實戰中力求擊倒對方的藝術。看對方來勢如何便如何回敬。你不知我的意圖,但我的動作就是你的動作的結果,而我的技術又是你的技術的結果。自由搏擊沒有一成不變的途徑和方法,它純靠觀感、變化、見機行事。”由此可見,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最高宗旨和哲學核心充分體現了自由精神的強大威力。截拳道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編輯本段]

3.截拳道之武術觀

截拳道認為,所謂“武術”並非單指一種體育運動或自衛術,其本自也是一種以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的藝術。原則上,武術並不能單靠學習,它與科學技術一樣,需要靠實踐,靠體驗。武術是自發性的,就像花朵的自我生長過程一樣,內涵完全不受任何外來yu望與感情約束。中國武術的主旨“道”——即宇宙間的規律,也就是陰、陽兩極的和諧配合、循環轉化。這是每個習武者必須謹從的真理。在實戰中,截拳道強調,你的對手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會固定在某一個位置上不動;不會像師兄弟般讓你先對峙觀察,再策動攻防;不會如對拆演練或打沙包一樣,給你蓄勢運勁、蹲身起步的時間;更不會在電光火石的對搏中打打停停,以便你慢慢思考對策。因此,當你見到對手身體一動,你就要先發製人。在打鬥中,所有的動作都必須簡單、直接。即所有該做的你就去做,毫不浪費時間。在與強敵實戰時,你應暫時拋開一切拳理姿勢正確與否的觀念,胡亂盡己所能與對手一拚到底。李小龍常說:“最凶猛的人往往是又敏捷又強壯而又一無所知的人,或者是亂抓亂咬亂踢的瘋子。”他教導學生,武術是一種求真的藝術,在求真的道路上,無所謂正確與不正確,隻是以個人的獨特方法,以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動作去直接表達。關於練武的進境,李小龍有過一段絕好論述。1967年,他在接受美國權威武術雜誌《黑帶》(BlackBelt)采訪時說:“在我研究武術之前,一拳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在我學會了武術之後,拳不再是一拳,一腳也不再是一腳。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這門技藝,一拳僅僅是一拳,一腳僅僅一腳罷了。”

截拳道永遠存在,它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的思想是向前的。我們中華武術,截拳道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發揚下去!

截拳道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精神,它是種方法論,它是空無的,我們通過拳腳來表達它那種空無,也就是無限無形。它的本質是空無以求全。它無特點無風格,風格是無限的,注重表達自我將自我摧向更高。

有些人不了解截拳道,就認為李小龍的招法就是截拳道,截拳道無規定的動作和招法,它表達的動作簡捷,教練教的隻是基本的格鬥,真正的截拳道是自己創出來的。

現在國內的截拳道組織很多在:珠海,北京,青島,上海,等各大城市。

[編輯本段]

4.截拳道之道與技擊矛盾說

本世紀60年初,李小龍在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之始,為“振藩功夫”和後來的“截拳道”親手製定了標誌圖案,我們今天稱之為“振藩截拳道太極圖”:圖案中央,是一幅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道家哲學的太極圖,外圍是兩個首尾相接,由精而細的箭頭,象征宇宙陰陽二者圓轉流動、循環不息這一截拳道技擊矛盾的核心。截拳道認為,有關軟功硬功、內家外家之爭執,都無關宏旨。陰陽才是整體的兩半,每一半都同樣重要。陰陽兩極的和諧配合,是兩種暗藏在萬物之後的無形的、完善的力量。陰陽亦可稱為太極,是一切武術的基本結構。陰陽是遠在我國西周末期就已創立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納為陰陽兩大類。此二者相互鬥爭、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循環不息。在自然界,陰陽表現得尤為突出,攻與防,快與慢,虛與實,張與弛……讓我們以二者對峙為例,來看看陰陽兩極在武術中的調和互用、因果轉換:甲出手打乙(陽),而乙卻不可與之硬抗,而應以柔力控製對手來勢(陰),即以柔製剛,方為上策;這就是陰陽的配合。當甲方的攻勢到了盡頭,陽便化為陰,於是乙方隨即轉陰為陽,予以反擊。從防守(陰),轉勢到反攻(陽)的全部過程順暢自然,毫不拘束。故此截拳道認為,擅武者在自身受襲擊時,並不直接截招,與對手硬碰;而順其來勢,引其入圍,再借攻擊之力反擊於彼身。

截拳道的技法和陰陽學說是密不可分的。世界萬物的狀態是由陰和陽,而在搏擊中是攻和防。陰和陽是可以處於個各狀態的,攻和防也是互相轉化互應的。

青島截拳道推廣會:高俊波

[編輯本段]

5.截拳道強調:武術因人而異

“大多數武術的練習隻是是非曲直一種模仿性的重複,一種工廠製品,失去了獨特性。”李小龍宗師說,“我認為,教授(按:請注意是‘教’授而不是‘傳’授)適當的自衛術應因人而異。我們每人的體質思想都不同,所以我們每人都應該學習適應自己的正確方法,我所說的正確方法,意思是某人所適宜用的最有效的技術。我們隻要找出他的擅長,便改進這些技術。”早在本世紀60年代初,在美國開館授武進,李小龍就已非常強調這一點。在教徒弟時,他從不喜歡大量向學生們灌輸知識,更不願意集體上課;以至後來,他隻給單個人上課、輔導,認為隻有這樣做效果才會更好。身為“龍子”的李國豪生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截拳道這功夫是父親集世界功夫之大成,再配合自己的身型、體力設計出來的。這道功夫除了我父親李小龍之外,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到,甚至我亦學不到。因為世界上隻有一個李小龍。”李國豪這番話,並非給熱愛截拳道並渴望學習這門功夫的人們潑冷水,而是進一步強調了截拳道“武術應因人而異”的哲理。所以,隻知道盲從和模仿,永遠也找不到武術的真諦。同樣的一拳一腳,由李小龍打出踢出便是“截拳道”,而由你機械地模仿來再發出去,就未必是“截拳道”。你必須通過認真地學習,將截拳道哲理融會貫通,尋求適應自己的最佳打鬥方法;同時,結合自己體質、思想和身型等特點創造出一門完全與自己相適應的武功。這時,不論你所運用的具體招式是功夫、泰拳、空手道還是拳擊,都可稱做“截拳道”,你就會真正理解和掌握截拳道這門獨特的藝術。

[編輯本段]

6.怎樣客觀看待振藩截拳道

由李小龍所創立的振藩截拳道,是一門非常優秀的武術訓練、技擊之道,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術哲學與人生哲學。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朋友懷著武術真理的熱愛,懷著對李小龍宗師的深深崇敬,加入到學習、訓練的行列中來。這自然是件好事,“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語),它會使你在學習中產生無窮的動力,在知識的殿堂裏拾級而上,向著武學與人生的高峰奮勇攀登。然而,振藩截拳道不是什麼“神功”、“絕技”,不可能什麼人學了它都會立刻變成擂台之王、搏擊高手和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鐵金剛”(世界上也從來沒有任何一種能達到如此“神效”的武功);能否成為搏擊高手、武學大家,關鍵還要看你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個人的素質與悟性,和是否經得起千百次實戰的磨礪與檢驗。“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希望青年朋友們能夠科學、客觀地看待和認識振藩截拳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努力打好基礎,勤奮精誠,一步一個腳印地刻苦訓練,並預祝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好的成績。

[編輯本段]

7.振藩截拳道---個性解放之路

在西雅圖李小龍墓前,有一本精美的石雕書,在翻開的書頁上,左邊用中文鐫刻著“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名言和振藩截拳道標誌——太極圖,高度概括了李小龍一生的學術成就;右邊,則用英文鐫刻著李夫人琳達女士和振藩截拳道門下眾弟子對一代宗師李小龍的獻詞:“你的在天之靈依然指引我們朝向個性解放之路。”是的,正如李小龍曾說過的那樣:“像其他藝術一樣,從根本上說,武術是一種理智的自我認識,一拳一腳不僅打倒的是麵前的對手,同時也打掉你的自私心理,打掉你的恐懼感,打掉你所有的一切心理障礙。因為你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使自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編輯本段]

◆李小龍創拳記

1959年4月下旬,在香港的九龍城進行了一次中國武術各流派之間的比賽,李小龍作為葉問宗師的弟子代表詠春門參加了比賽。那時,李小龍用的名字還是李振藩,當時是其他門派挑戰詠春門。

這次比武的經過被李小龍寫入了日記。根據日記的記載,他的對手是一個練過四年拳的人,但日記中並未談到此人屬於何種拳派。比武的地點是一座大廈的屋頂,那裏有一個籃球場。比賽規則規定,凡被擊出或逃出籃球場者為負。在李小龍準備脫去上衣的時候,他的對手突然出拳猛擊李小龍的麵門,頓時使比賽的規則形同虛設,雙方亂鬥在一起。不久,李小龍便占據上風將對手擊倒在地,李小龍為了泄憤,又朝對手的麵部猛踢兩腳,對手被踢得牙齒斷落。盡管對手的那記偷襲把李小龍的眼圈打得烏青,但是李小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無奈對手的父母向法院提起訴訟,一場官司等著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