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打造墨江咖啡莊園經濟的思考(2 / 3)

二、打造咖啡莊園經濟的製約因素

1.基礎設施落後

主要體現在:從公路幹道通往咖啡種植園地的道路等級不高,乘車舒適度差,甚至存在晴通雨阻的狀況;園區道路缺乏規劃,沒有完整的路網體係,更談不上道路硬化,不能滿足旅遊觀光的需求;水利灌溉設施缺乏,對於幹濕季節明顯的咖啡種植區,產量、品質受降雨量的影響大;場房、咖農宿舍簡陋,尚未出現莊園雛形。

2.田間管理薄弱

墨江咖啡栽培曆經20餘載,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於咖農因循守舊,不能及時轉變思想、更新觀念,不能很好地掌握和應用現代規範化種植技術,絕大部分咖啡園在定植、修枝整形、施肥等重要環節及技術上有待提高。對咖啡的種植管理,技術指導等沒有形成統一標準,造成品種老化,新品種推廣困難等問題產生。產品規格、質量參差不齊,形不成統一的質量品牌。

3.加工環節滯後

墨江咖啡產業一直停留在生產原材料階段,全縣現有11個脫皮加工廠,其中設備較為先進的北標咖啡公司中心加工廠,每小時加工能力為4000公斤帶殼豆,一次性完成“脫殼、粒度分級、重力分級、拋光、色選、電子稱重打包”等生產,但產品仍然也是原材料,沒有生產出能喝的咖啡。缺乏精深加工企業和知名品牌,產業鏈條短,容納勞力少,產品附加值低,產業綜合效益發揮不理想。

4.沒有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產業精英的聚集地,具備領域內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諸多方麵的優勢。沒有龍頭企業引領,基地零星、分散,沒有統一的精加工產品,沒有強有力的營銷策略和手段,行不成優勢品牌,致使墨江咖啡市場競爭能力、產品整體形象與國際精品咖啡的內在品質極不相稱。

5.總體投入不足

墨江咖啡產業投資渠道單一,種植環節主要靠咖農投入,初加工環節由個體老板投入,少量由公司投入。近年來,市、縣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但相對於需求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品牌打造無法實施,產品推介、宣傳難於開展。

三、咖啡莊園模式構想

1.咖啡莊園功能定位

建設咖啡莊園的目的,一是實現咖啡行業產業化;二是咖啡生產手段(設施、工藝)現代化;三是咖啡產品高端化;四是產業效益最大化。因此,墨江咖啡莊園功能定位為:優質咖啡原料生產+咖啡原料初加工+咖啡產品深加工+精品咖啡營銷+遊樂觀光服務。

2.咖啡莊園建設內容

建設內容可概括為“一園、二廠、四區”。一園:即建設一個相對集中連片的生態(有機)咖啡園,生產數量充足的優質咖啡原料,咖園規劃布局符合旅遊觀光的要求。二廠:一個咖啡原料初加工廠,內容包括脫皮脫殼、兩極發酵、水洗分級、晾曬風幹、量化包裝、產品倉儲等所需要的廠房、加工設備、場地等;一個咖啡精深加工廠(利用現代真空低溫幹燥技術生產的速溶咖啡粉),內容包括精品咖啡生產所需要的廠房、工藝設備、倉儲運輸等設施及場地。四區:一個旅遊接待服務區,主要用於滿足遊客的集散、停車、餐飲、住宿等功能;一個精品咖啡品鑒體驗區,用於咖啡產品推介宣傳、咖啡文化研習普及、從咖啡豆到咖啡的生產體驗,包括演示場所、電教設備、咖啡機(如意大利德龍咖啡機,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咖啡豆加工成可以喝的咖啡,遊客可以親自操作)等;一個精品咖啡營銷區,內容為精品咖啡超市和購買品包裝托運服務;一個莊園員工生活區,房舍建築體現地域、民族特色。

3.咖啡莊園建設模式

建設模式有兩種選擇:一是園莊一體化模式:即把上述“二廠四區”建在咖啡園中或咖啡園周邊。其特點是建設用地成本較低,莊園環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安逸幽靜,景色迷人,養生休閑特色鮮明,旅遊觀光價值高。缺點是:通往莊園的道路等基礎設施投入較大。客源是那些已經厭倦了鋼筋水泥、人流煩雜、千篇一律的都市生活,想要尋找一處親近自然,釋放自我的生活空間的人群。二是園莊分離模式:即把“二廠三區”(不含咖農生活區)建在城市或高速公路服務區或其它旅遊景區附近。其特點是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客流規模大,能滿足旅客體驗、購買精品咖啡的需求,觀光、休閑、養生效果不及模式一,需在“二廠三區”周邊營造咖園微縮景觀。